“拯救”危机中的实体书店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2-15 09:41:01
浏览

2021年最后一天,是北京参差书店租约到期的日子。12月27日,书店正式闭店的第二天,店主胡洁动手将店内最后的3000余册书打包装箱,寄回了家。“有同行想帮忙接收库存,我给出了一些有副本的,剩下的都留下来,装了80多箱,就当是私藏吧。”胡洁说。

参差书店闭店,也是实体书店行业困境的一个缩影。武汉百草园书店、北京盛世情书店、上海复旦旧书店等颇具知名度的实体书店,都在2021年结束营业。连锁书店“言几又”被曝出现闭店、欠薪、成为被执行人等一系列问题,让实体书店危机进一步为人所知。

“2019年年底我们做过一本《2020书店日历》。今年翻一翻,当年选出的366家书店,差不多有三分之一都不在了。”书店行业咨询服务机构“书萌”创始人孙谦说。

实体书店为什么接二连三遭遇危机?在书籍获取渠道日益丰富的当下,实体书店还有哪些机会?市场淘洗下,实体书店的创业者,正在探索着新的生存之道。

“批零倒挂”:没有胜算的“价格战”

图书销售是实体书店的主业。

根据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0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本,11.6%成年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

90后女生杨月便属于这11.6%之中的一员,“一年读完十几本书不是问题,我是只认纸质书的,手感好,读起来也更有沉浸的氛围”。出于价格因素,杨月近几年新添的所有纸质书籍,都购自电商平台。

《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在线上线下1.8万余家书店的采样范围内,2021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86.8亿元,其中平台网店、短视频平台、大型自营网店等线上渠道码洋规模占比接近80%。

图书折扣大,是线上渠道的主要优势。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网店渠道折扣力度进一步加大,线上线下折扣差比较明显,相差31个百分点。

线上线下的书价差异,让实体书店从业者感到“压力山大”。

人文考古书店店长洪霞对此颇有感触,“实体书店毕竟是小本生意,要付房租、雇人工,实在没法和线上拼价格。而且连有的出版社也开设自营网店进行直销,图书折后价比我们进书的价格还低,书店确实受到了冲击。”

胡洁更为直观地作了比较,“实体书店用五六折甚至是七折的价格进书,再以八九折卖出,其他渠道同一本书可以是四五折,读者凭什么花更多的钱从实体书店买呢?”

实体书店进书批发价格高于读者线上单本购买零售价的现象,在出版业被称为“批零倒挂”。面对价格差异,直接从线上渠道进书,成为一些实体书店从业者无奈之下的务实选择。“因为进书量小,和出版社、出版公司的发行人员建立联系后,他们也建议我不如直接去网店进书。”胡洁说。

不过,即便从线上渠道进书,实体书店也只是相对减少损失,依然无法给出更具竞争力的零售价格,还有可能面临压货风险。

值得留意的是,图书在不同渠道的价格差异,已然引起政府机构关注。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印发的《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出版物价格监督管理,推动图书价格立法,有效制止网上网下出版物销售恶性‘价格战’,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推动图书价格立法能否“拯救”危机中的实体书店?

实体店的“自救”:回到书本身

面对线上渠道“压倒性”的价格优势,实体书店也在“自救”。

开业10年、单凭卖书便实现盈利的人文考古书店,在深耕专业图书的方向上探索出了一条路。

走进位于北京海淀区三虎桥南路的人文考古书店,高到天花板的书架上,密密麻麻地排满考古、文博类专业书籍,不乏《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等“大部头”。书店地板上还堆叠着不少纸箱,既有从各家出版社购来、还未上架的新书,也有即将寄往国内外大学考古院系、博物馆、研究机构的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