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机制让产学研转化提速(科技视点·探访新型研发机构①)(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2-21 07:44:03
浏览

  更重要的是,微芯研究院从一开始就着力去除以往抑制创新活力的束缚。在传统运作模式下,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转化一直存在不协调问题。不少人担心,年轻的微芯研究院会不会走传统科研院所“强科研弱转化”的老路?对此,董进和同事们意志坚决:要用最灵活的机制破除产学研之间的鸿沟。一方面,以需求为牵引推动科研开发,根据项目精准匹配创新团队,配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微芯研究院从一开始就设立研究院、骨干团队、政府引导基金、领军企业共同组成的成果转化平台,边研究、边转化、边应用,最大限度实现研发和应用“零时差”。

  在科技助力疫情防控中,微芯研究院科研人员凭借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快速研发出了超低功耗、高灵敏度的边缘计算测温芯片,制成了智能体温计。研发岗科研人员加班加点,第一时间确认体温计性能稳妥可靠后,产品测试人员把行军床搬到生产企业的质检车间,成果交付人员同时在商议部署应用方案。所有环节的无缝衔接,目标就是为了尽快建立防护屏障,帮助防疫人员提前、有效采取措施。这种“零时差”的模式,促成了迄今已超过40万套智能体温计在多个省份的疫情防控中成功应用。

  形成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的研究力量,以高水平科学家队伍反哺基础科研人才培养

  入职将满3年,已成为微芯研究院骨干科学家的王润,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事业发展符合自己的期待。

  2019年6月,王润即将从国内一所“双一流”高校完成博士学业。当时,有3份录用通知书摆在他面前:国家某部委信息中心工程师、互联网头部企业架构工程师和微芯研究院研究员。体制内相对稳定的工作?互联网“大厂”令人羡慕的薪酬和期权?还是在一家成立不到1年、“默默无闻”的单位搞科研?这道选择题似乎并不难。但在3个单位分别面试后,王润决心加入微芯研究院。

  “当时我去面试,就是和董进院长聊。之前就听说他是全球知名的科学家,没想到那么和蔼谦逊。”王润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正好是午餐时间,他和董进各点了一份饺子,面对面边吃边聊,交流各自对于边缘计算、区块链发展的想法。

  “董院长对未来科研发展的思路非常清晰,尤其谈到国家面临的科技创新形势时,让我热血沸腾,觉得自己一定不能错过这份有意义的事业。”王润说。面试结束时,他忍不住请工作人员帮忙拍了一张在研究院的留影,“仿佛我就要来报到了。”

  王润是微芯研究院高质量引才用才的一个缩影。微芯研究院开启了一系列引才用才机制,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领军企业吸引人才,充分放权,鼓励他们大胆研究、不计成败,匹配在科研单位中有竞争力的薪酬,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微芯研究院,还汇聚了一批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院校的科研人员,彼此的交流总能掀起头脑风暴。研究院也给予这些科学家极大的信任,按照自己的研究规划组建团队,按照科研规律衡量科研进展……

  在研发过程中,王润和同事思考如何最大效率实现各区块的联结。一次闲暇聊天,一位同事讲起自己孩子玩积木小火车的场景。聊着聊着,在场几个人突然不约而同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区块链的一个个区块就如同一节节车厢,如果做成可以自由取用、自主拼接的模式,区块链不就成为一条可以千变万化的“活链”了吗?就是这么一次头脑风暴,让灵感火花迸发,“长安链”灵活装配的优势由此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