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当十多个部门与一棵树“争地盘”(2)
这也导致道路改造异常艰难。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师田恬几年前参与改造一段仅600米长的老街。由于管理主体多,各部门利益不一致,这项工程经过3年才得以完成。
“改造一处沿街条状绿化带时,相关部门百般反对后提出,一棵景观树移栽费得30万元以上,超过了整个绿化带移栽的费用。”田恬无奈地说,每个部门都有“一票否决权”,自己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同多个部门沟通、交涉。
记者走访也发现,这种情况在老城区相对严重,一些新城区道路宽、设施少,问题并不突出。但专家认为,如果这种治理模式不变,随着新城区道路设施建设的推进,以后迟早也会走上“争抢地盘”的老路。
“绣花”功夫,可从街道“绣”起
我国的城市道路在本世纪头10年快速发展,为了赶上快速增长的人口和机动车数量,道路施工速度大幅提升,业内人士戏称“边规划、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边报废”。这种粗放式的建设,也为近年来的公共设施相互挤占埋下导火索,“现在需要开展精细化治理”。
天津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城市发展策划研究中心主任丘银英认为,街道是城市的客厅和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相对于各部门各自为战的日常运营维护,精细化、跨界协同的街道空间治理可以借助厘米级的综合措施,最大化激发基础设施的外部效应。
各城市可成立道路治理综合协调部门或由某一部门居中协调。张丽梅等专家介绍说,一些城市的景点道路由某个管委会统一管理,道路景观和各项设施安排得比较合理,街道改造也较为容易。其他街道需要建立协调机制,统筹十几个部门步调一致治理街道,防止各部门在大街上各行其是。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道路两旁难免有所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往往按本部门要求增减相关设施。田恬认为,在验收环节不应该只局限于施工质量,而应该增加对道路空间利用和其他设施影响的评判环节,有效避免道路设施越来越乱。
数字技术是破解“九龙治水”的重要手段。记者了解到,一些城市开始通过智能化手段,将所有涉及城市运行的事项纳入统一管理,让相关部门变成一个整体,在处理问题时形成合力。
田恬认为,数字技术让各种专项的基础信息方便快捷地从各部门汇集到一个信息系统,以技术创新倒逼政府服务流程创新,推动政府内部职能权责的优化。考虑到工作量,可以先从新城区开始数字化改进,“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各部门在道路管理过程中出现‘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情况”。
(责编:王震、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