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空心村治理难题(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3-29 10:16:01
浏览

  集中安置区的房屋在建成时进行了简装,村民只需自购家具即可入住。“要不是村子拆迁,真没想过能住上楼房。新房每平方米只需2300元,我们的拆迁补偿款不仅可以全额抵扣,还多出2万多元。”任翠梅说。

  为让村民们住得舒心,云州乡在安置房保障设施配套上下了一番功夫。“拿安置区的取暖来说,这里烧的是电锅炉,成本比县城集中供暖高,但收费与县城一样。一个供暖期下来,政府要补贴50多万元。”孙晓姝说。

  安置区的便民服务中心在照顾村民需求上发挥着核心作用。在便民服务大厅,可一站式咨询办理民政、社保、医保等业务;阅览室、棋牌室、乐器室、多功能厅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不仅让村民们享受到文化服务,还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社区生活。

  便民服务中心还配套了一间70余平方米的卫生室,这让西沟窑村的代理村医徐林金轻松不少。“过去行医时,为了不遗漏病患,经常背着药箱满村跑。现在诊所开在村民楼下,方便多了。”徐林金说,卫生室配备了常用药柜、床位和基础检测设备,满足了一些基础疾病的治疗条件,提升了安置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安置区留守老人较多,缺乏家庭养老基础。对这一情况,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了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大食堂,“为小区的老年人提供个人照护、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日间托养服务,在社区大食堂为老人办寿宴,都是我们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孙晓姝说。

  就业增收是关键

  从空心村搬到安置区让居住环境大为提升,可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漂亮整洁的安置房就会徒有其表。只有让搬迁村民收入有保障,才能切实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但安置区内老年人居多,如何保障他们的固定收入?这成为云州乡面临的一道难题。

  “我们家再也不吃低保了。”村民王君告诉记者。王君和老伴搬迁前以务农为生。虽然承包了20亩地,但大都是条件较差的坡地,且每年只能种植一季,效益并不好。“村里人少后,野猪成患,庄稼常被毁掉。”长久劳累让73岁的王君有些力不从心。恰逢空心村治理,王君和老伴把一部分土地流转后搬入安置区,老伴还被安排在小区清洁公益岗。如今,老两口每月都有稳定收入,生活舒心又惬意。

  近年来,云州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为劳动能力较弱的贫困户提供了包括护林员、巡河员和保洁员等在内的一批公益岗位。如今,为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公益岗位也适时调整。对于搬到安置区的不再具备护林与巡河条件的村民,转换为安置区绿化、安保两种公益岗。“这种转变不仅可以使村民参与到安置区的建设管理中,也是防止一些重点人群返贫的有效措施。”靳卓佳说。

  除了安排公益岗位,如何通过发展产业帮扶村民致富是实现空心村治理的根本和关键。这对于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与产业单一困境的云州来说,是道很难的考题。再难也要做,云州选择了“分步走”。

  蔬菜种植和中药材种植是云州的传统产业。对于安置区内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村民,云州乡先在传统产业上想办法。云州乡在安置区附近配套了产业园区。2020年8月,由乡政府申请569万元扶贫资金建设的设施蔬菜基地正式竣工,全部投入使用后,可解决六七十人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