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路正宽(走雄安,看高质量发展)(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4-04 06:40:07
浏览

  迄今,雄安新区已累计造林45.4万亩、23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超过30%。森林环城、湿地入城,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规划图上的绿色雄安,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华北明珠”焕新彩

  沿着白洋淀木栈道长廊,登上问源亭极目远眺,只见碧波万顷、芦草摇曳、水鸟嬉戏。“华北明珠”白洋淀焕发新彩。

  “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为近年来最好水平,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程钢说。

  白洋淀,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华北之肾”,和“千年秀林”共同构成雄安的蓝绿底色。但一段时间以来,地处大清河流域“九河下梢”的白洋淀,也曾遭遇“口渴”、污染等问题。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在考察中,总书记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将来城市距离白洋淀这么近,应该留有保护地带。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

  2019年1月16日,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谈到雄安新区下大气力处理城和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回想起选址的考虑:“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伴随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

  从“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作为主要任务写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到印发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关键环节;

  严控工业污染源,取缔大清河流域“散乱污”企业3万余家,封堵入河入淀非法排污口1.3万余个;

  加大截污处置力度,大清河上游入淀河流沿线城市建成区雨污分流全部改造到位,流域市县生活垃圾实现收运体系全覆盖和新增垃圾日产日清;

  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措施,严格开展相关项目环评审批;

  实施退耕还泊,淀区重点区域内稻田、藕田已全部退出;

  建立多水源补水机制,2018年以来累计入淀水量达24.5亿立方米,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淀区面积由171平方公里恢复至275平方公里左右;

  …………

  在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上,环境监测得到加强,淀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管控。这是不久前发生的一幕——

  水质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发出警报,设置在入淀口的自动监测站快速锁定源头,指挥人员迅速调度携带高光谱遥感水质监测设备的无人机起飞,具备声呐暗管探测及水质监测功能的无人船驶向现场。无人船取水采样,5分钟后传回相关数据。经过研判,执法人员赶往现场处置。

  “得益于北斗定位导航联合5G应用,我们对污染源实现了厘米级的精准定位。”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海梅说。

  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安新县端村镇东淀头村村民田根双响应当地政府号召,主动拆除了自家400亩鱼塘的围网,“虽然舍不得,但为了新区建设,值!咱们村还要发展乡村旅游,日子会越来越好!”

  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山清水秀做标杆

  在雄安,崛起的不仅仅是一座新城。

  安新县王家寨村,白洋淀唯一不通陆路的水区村,仅有一条10千伏线路供电。2021年,为落实清洁取暖要求,王家寨实施电代煤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