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园更美群众更满意(产经观察·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④)(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4-06 06:40:07
浏览

  “过段时间你再来,国槐、栾树长出新叶,三角梅、舞春花盛开两旁,好像身处城市森林。那真有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思了。”说起自己参与的绿化改造项目,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公司总设计师李战修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56岁的李战修在园林绿化行业干了近30年,从“大广场、大草坪”到“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从“大量引进洋花洋树”到“因地制宜推广乡土植物”,他见证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点滴变化。

  ——设计更加亲近自然。

  “以前这附近也进行过改造,但绿化主要是引进规整的草坪,树种得不太多,夏天遮阴不够。如今绿植和布景造型多了,更加回归自然,感觉是在公园中逛街。”打小在西单地区长大的北京市民肖明说。

  改造之初,李战修和同事面临的第一道难题,是覆土不足的限制——原来的覆土层仅60厘米厚,影响树木正常生长,每年还得换栽。为此,设计师们将地下广场由4层减为3层,将更多空间留给地面绿化,覆土厚度增至1.5米至2米。

  建筑物做“减法”,绿化就能做“加法”。漫步“更新场”,屋顶花园中油松、元宝枫等树木高低错落,下沉广场上的海棠围成一圈,与丁香、小黄杨等低矮灌木,委陵菜等地被植物交相呼应,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

  “广场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由原来的5000平方米增至1.1万余平方米,乔木由约100株增至300余株。”李战修介绍,下沉式商业广场藏在通透疏朗的森林绿意中,再配上能够降噪隔热的灰色火山岩外立面,达到了“隐于闹市”的效果。

  ——绿化方案更加科学。

  “为什么不多种些常绿树种?”看到广场上除了少部分油松、白皮松等常绿树种之外,不少落叶乔木尚处休眠期、树冠光秃秃的,记者心生疑问。

  “其实在北方地区,多种冬季落叶乔木有利于透光,让人们可以充分享受暖阳。”李战修解释道,过去北京也曾尝试引入一些常绿阔叶树种,但存活率不高。经过长年摸索发现,北京的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的比例保持在7∶3较为合适,有利于创造夏天遮阳、冬天温暖的城市休闲环境。

  此外,近年来城市绿化也在努力追求节俭、务实。在“更新场”的草坪上,冷季型草和委陵菜等野生草交替布置。“早熟禾、高羊茅等冷季型草整齐美观,但耗水多、养护成本高,适宜在重点区域少量使用;委陵菜的枯草期比冷季型草长,但无需施肥、生命力强。二者按照一定比例布置,能够优势互补。”李战修介绍,冷季型草和野生草的混播方式已在不少园林绿化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城市更新,既涉及老旧建筑的改造,也包括基础设施的升级。北京平安大街示范段绿化改造项目便是典型案例之一。

  “曾经空旷灰色的街道变成了花草相伴的绿道,遮阳又养眼。”在北京,90后胡昕喜欢从平安大街骑着自行车,一路途经北海、南锣鼓巷,感受老北京的风韵。

  过去,道路宽度达三四十米的平安大街两侧,多为二层及以下的低矮建筑,空间比例失调且绿荫不足。为此,李战修和团队在大街中央新增一条平均宽度约3米的绿化带,上层种植国槐、海棠等乡土品种,下层栽种月季、绣球等植物,底部再配植宿根花卉等;两侧则拓宽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搭配绿竹、坐凳、无障碍设施等,营造“骑行在林荫路、健步在花园街、休闲在微公园”的舒适氛围。

  从业多年的李战修发现,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行业越发受到重视,项目的数量和投资体量也在变大,“城市更新还有不少挖潜空间。我们要创造更多贴近自然、耳目一新的作品,让百姓生活更舒适更惬意。”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06日 18 版)

(责编:白宇、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