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国工矿遗存重生之路:从“活”起来到“火”起来(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4-13 09:04:07
浏览

位于湖南省娄底市的冷水江锑煤矿区,开采利用超过120年。这里曾经废渣堆占土地,山体植被荒芜,石漠化严重,水体污染,动植物多样性退化,多处地面沉陷,房屋、耕地受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实施修复后,当地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将碎片化分布的羊牯岭碉堡、采矿演示场、锡矿山展览馆等丰富资源串联起来,探索出“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研学+红色教育”新模式。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工矿遗存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定位不准、特色不彰、层级不高等现象,一窝蜂改造成产业园区项目,导致同质化竞争,有的陷入新的生存困境。

张柏春认为,工矿遗存保护上不能泛化,并非所有老工矿都有保存价值;利用上不可一哄而上,应当实现精准化分类,明确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开发的底线在哪里。

他认为,兼顾市场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应该是正确的开发方向。

根据8部门印发的《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我国将推动建立健全分级保护机制,完善基础制度和标准体系,支持地方开展工业遗产认定,形成分层分级保护利用体系,让更多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利用。

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区面临生态系统受损退化严重、生态修复欠账较多、资金投入不足等不利局面,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同时,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尚未有效形成,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参与渠道不畅通、支持政策不明确、回报路径不清晰等问题。

目前,相关主管部门正引导各地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鼓励社会资本成立文化产业基金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模式。

去年底,国办印发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设计、修复、管护等全过程,围绕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产品开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全生命周期运营管护。

工矿遗存保护与开发正迎来新的春天。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