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就业服务直抵供需“痛点”
原标题:精准就业服务 直抵供需“痛点”
来到乡村夜校,年轻妇女可以学做花样馒头,年纪略大的可以学做月嫂,男的可接受培训并考取电焊等机械类技能证书,进街道工厂当工人……山东青岛胶州市通过遍布全市乡村的75所夜校,培训了2.1万名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
青岛市能够如此精准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源于其以问题为导向的准确施策。“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培训针对性与市场需求匹配性欠佳,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劳动者技能提升,这是技能培训市场供需的三对主要矛盾。”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职业培训部副部长王同山说,“要破解这些矛盾,就要针对问题,提供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让服务直抵供需‘痛点’。”
破解“两个错配”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有薪酬、观念等多个原因,但缺乏技能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靠培训服务来弥补。”王同山告诉记者,青岛的培训机制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主要发挥市场引导和“兜底”作用。“政府‘兜底’主要包括五类人员:贫困家庭子女、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登记失业人员。”
胶州的乡村夜校培训,就是针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精准施策。“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活越来越少,村民们想找份工作的想法越来越强烈,然而缺技术、想学没时间、培训费贵等难题成了‘拦路虎’。”胶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祝春雷告诉记者,针对这些难题,市里打造了乡村夜校,将市直部门业务专家、镇街干部、站所负责人等纳入师资库,对接培训机构,储备了700余名师资力量、23家培训机构。同时,根据村民实际需求改进课程,更注重于实践,让村民实现了坐在家门口就业技能免费学,目前已累计开课1200余次,有1571人获得了各类技能证书。
“乡村夜校帮助我们解决了招工难问题。”青岛华康塑料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宪鑫告诉记者,公司一期工程已开始投产运营,技术工人出现紧缺,铺集镇乡村夜校便组织周边4个村庄的200余名学员,定向为华康公司培训了大量技术工人。“目前,已有100余人培训合格上岗。”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人群,但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和市场需求存在错配。“一是大学生的预期薪酬比市场薪酬高,二是大多毕业生不愿意去工厂。”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服务部副部长于宁宁告诉记者,为破解这“两个错配”,青岛市人社部门多次联合高校为毕业生开展职业规划讲座,厘清就业形势,还创新性地搭建起了全国首个实习实训平台——青岛市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有实训企业1000余家,去年发布岗位需求约6万个,有1.75万名大学生参加了实训,65%在工厂实现就业,41%直接留在见习企业。”
通过就业指导与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双向发力,不少高校毕业生转变了就业观念。2020届山东科技大学毕业生原浩凯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在是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日常工作是在一线探究与改进生产工艺。“我之前也不想进工厂工作,到海利尔实习时发现这里有自己用武之地,决定留了下来,现在的薪酬在同学中算不错的。”原浩凯说。
重在对症下药
“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不足是培训机构不能提供适配的培训课程,有效性不足是培训后参训人员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效果不尽如人意。”王同山说。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针对问题,青岛市人社部门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政策调整,由原来的“补贴机构”改为“直补个人”。“参加培训的人员可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后可申领补贴,只有这样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的培训机构,才能吸引更多受培训人员。”王同山说,“这是用机制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