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觅才,怎样突破“供需错配”?(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5-28 09:36:07
浏览

学生的薪资要求与其能力不够匹配,也是企业“招工难”的一大关键因素。京东招聘相关负责人王盛通举例说:“产品经理的岗位非常火爆,投录比可能会达到几百比一。其实很多应聘者与整体岗位匹配度并不高。然而像销售、商务拓展等职位投录比可能是十比一,求职者投递热情却不高。”

此外,王栋梁这几年还发现了一个新现象——毕业生的求职选择更加“求稳”。近年来,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岗位的“稳定”优势凸显,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更加偏爱“铁饭碗”。同时,近年来毕业生“二战”考研的比例越来越高,慢就业、缓就业渐成趋势,“有些考生宁可为了考研、考公务员再次备战,也不愿选择不够稳定的企业岗位”。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的步伐正在提速,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能力的诉求逐步从单一技能向综合素质转变,这也要求毕业生完善自身能力结构、尽快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天津大学原副校长张凤宝表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李长安认为,技术工人供给始终存在缺口的原因之一,是部分人对制造业存在偏见,甚至觉得“到工厂上班还不如去当快递骑手”。

诉求:高校人才培养须对接产业需求

面对存在多年的“招工难”问题,企业对人才、对学校有着怎样的诉求?

校企合作,是企业相关负责人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中国新高教集团董事会主席李孝轩呼吁,持续完善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促进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政校行企对接机制,搭建更高水平的就业平台,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优就业机会,促进就业资源精准对接。

“高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处于深度融合的最佳时期,可考虑共同搭建一套职业认知课程体系。”在腾讯校园招聘负责人蔡治华看来,学校应重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跨专业的素质能力。企业则融入行业介绍、市场分析、岗位要求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职业价值观,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

李孝轩建议,学校应将就业关口前移,把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辅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如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就业解读’等课程,帮助学生从入学起就明确发展目标。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则围绕职业规划、职场定位、专业前景等开设体系化课程,进行系统化辅导。针对应届毕业生,开展提升专业技能的实训实践,帮助学生获得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完善供需匹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产业需求对接,优化岗位供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关键。”王栋梁建议,要在优化供给上下功夫,科学预测未来人才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性变化,指导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解决供需匹配的结构性难题。“总之,只有增强毕业生适应市场和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才能从源头上保障供需匹配。”(记者 晋浩天 刘坤)


(责编:张文婷、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