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县城发展”,这五个关键问题你搞懂了么?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6-12 10:31:07
浏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国家发改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今后一段时期,将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窗口期,推进县城建设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出台引起了各界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关注。

中央如何定调县城的发展?如何强化产业支撑?是否会“严控大城市”?针对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人民网财经梳理了相关文件内容,结合专家学者观点进行解读。

“发展小城镇”是否意味着“严控大城市”?

《意见》出台后,国家城镇化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未来是否要严控大城市而发展小城镇?

“这是误解。”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冯奎表示,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城市群是城镇化主体,这一点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5%,进入了城镇化的下半程,城镇化仍有空间。目前,中心城市已有长足发展,乡村振兴正在全面启动,在城乡之间起着关键联结作用的县城,对于完善城镇化的体系结构、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表示,一些大城市周边的县城,本身就是城市群的组成部分。同时,一些农业地区的县,其功能的独特性是大城市无法替代的,这些县城的发展有其必然性。

“一个大的目标,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这其实是一个网络化的结构,大中小协调多种形态共存。”王凯认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与推进大城市的发展并不矛盾,未来大城市的发展还会继续推进。

如何看待不同县城差异化定位发展?

《意见》将县城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人口流失县城五种类型,并给予分类引导。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县城数量大、类型多,发展路径各不相同。要尊重县城发展规律,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

“可以看出,决策部门在认识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体系方面,对于客观经济规律的把握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能够做到尊重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城市发展的规律。”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陆铭认表示。

有观点认为,未来县城发展将迎来分水岭,经济发展强劲的县城或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对此,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表示:“从人均GDP的角度看,肯定会产生差距。但未来县城和县城之间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它所依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居民的实际消费购买力会进一步均等化。”

县城发展如何强化产业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不少县城的产业平台功能比较薄弱、配套设施不健全,升高了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冲抵了县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产业是县城建设发展的根基。如何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夯实县城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