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点亮童年时光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6-05 09:00:07
浏览

【设计的力量】

儿童阶段是人一生最宝贵的阶段,同时又是最脆弱的阶段。然而中国的儿童面临教育和城市生活的双重压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幼年时期的教育,但违背儿童天性的过度教育会导致儿童的自主游戏时间被缩短,而在现代城市中,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生活习惯,都使得儿童极少接触自然,也缺少适合儿童的户外游戏运动场所。

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区都保留着大量20世纪90年代左右的居住区,这些社区设施简陋陈旧、空间拥挤,尤其缺少适合老人照看学龄前儿童的活动空间。再加上老城区的公园绿地的覆盖范围非常有限,想要在步行可达的范围满足老人儿童的使用,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就在对社区本身的改造上。

那么,“为儿童而设计”能改变这一现状吗?

为儿童创造专属的空间

“为儿童而设计”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源于一项已达成国际共识的理念——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Child Friendly Cities,CFC)——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及联合国人居中心(UN-Habitat)于1996年通过的决议。规划师应当发挥社会影响力,担当起时代使命,用一个个鲜活的城市实践案例,向全社会传递价值观,为儿童群体发声,激发全社会对如何关爱儿童这一议题的讨论。

2015年开始,清华同衡规划设计团队将“为儿童而设计”作为设计实践的方向之一,运用于雅安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帮助城市重拾信心。有研究表明,地震对当地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影响是很大的,甚至有些幼儿在震后很长时间里,一直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对成长不利。同衡团队帮助当地规划设计了熊猫绿岛公园,首次提出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园的想法,希望能为儿童创造专属的空间,在设计中融入对儿童的关爱,帮助他们忘掉地震的痛苦回忆,获得更美好的童年时光。

公园以熊猫形象为IP,增强儿童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雅安是世界第一只熊猫科学发现地);为丰富儿童游戏体验,在空间营造上提炼了当地竹林、森林、水潭、丘陵、山峰、河流六种特色生境,使得空间充满趣味和变化;针对各个年龄层的儿童身体条件和心理诉求的不同,设置了体现年龄差异化的游戏功能分区,促进同龄儿童间发展社交能力。2017年公园完全免费向公众开放,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响,成为众多亲子家庭的必到之地。我相信孩子们自由呼吸、奔跑玩耍的时间因为这块乐园而增加了一点点,而这一点一滴累积下去将汇聚成江河。可以说,关怀所有人包括儿童就是规划师的使命,这也体现了清华人的担当和家国天下的情怀。

2021年国家发改委联合住建部等23个部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儿童友好要求在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等方面充分体现。展望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儿童友好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全民自觉,广大儿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国家层面从政策上支持这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标志着“为儿童而设计”将持续且备受关注地进行下去。

社区“适儿化”改造设计

社区是人与社会连接的基本单元,也是儿童进行社交、游戏、运动和接触自然最常使用的空间。只有实现社区的适老、适儿化改造,才能从居民的家庭生活端保障儿童接触自然、参与游戏的权益,所以说要实现“为儿童而设计”,根在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