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太空,亲近的牵挂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6-24 22:34:07
浏览

遥远的太空,亲近的牵挂

2022年3月,航天员蔡旭哲(右)与航天员教员赵阳(左)备战空间站任务,开展水下训练。孔方舟摄

遥远的太空,亲近的牵挂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入驻天和核心舱,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地面支持团队热烈鼓掌。孙 伟摄

纵然脚下没有土地,但我依然能够坚定地迈出每一步。 纵然飞行没有翅膀,但我依然能够勇敢地张开双手。 我知道,前方是浩渺的太空,而身后是你们!在征服宇宙的道路上,我们始终在一起。

——中国航天员

当航天员陈冬在中国空间站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饮用着循环水;当航天员刘洋在“太空厨房”喝着自制美味酸奶,吃上口味丰富的饭菜;当航天员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自如地跑步,在“包间”安心入睡……有一群人,时刻关注着航天员在天上的一举一动。

他们,是离航天员最近的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工作人员。航天员在太空顺利度过的每一天,都离不开他们在地面24小时的精心守护。

作为“中国航天员成长的摇篮”,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要肩负着“培养人、保障人、研究人”的职能使命。

这群在航天员身后默默奉献的航天科研人员,不断挑战一个个技术难关,攀登一座座科技高峰,用心血和智慧为飞天英雄们搭就一架通往太空的坚实天梯。

以平凡造就非凡,以无名成就有名。今天,我们一同走近该中心的科研人员,探寻飞天幕后的故事。

关键词 敢为人先

有些事,必须有人先去做,哪怕艰险无比

水深10米、直径23米的巨大水槽中,空间站水下训练模型如同一个庞然大物,静静卧在水底。

这是该中心模拟出舱训练的主要场地。航天员教员赵阳与航天员一起开展水下训练,已很长时间。一旦忙起来,赵阳一天只睡4个小时、吃一顿饭。教员的任务是分解每个动作,细化每个姿态,帮助航天员迅速、安全地找到返回的路。

加入航天员大队后,航天员要经过8大类上百门科目的学习和训练。其中,训练工作主要由航天员选拔训练室的教员们组织实施。

“甘为人梯,敢为人先。”这是航天员选拔训练室的室训,也是每一名航天员教员的座右铭。超重耐力训练、低压训练、模拟失重训练、野外生存训练……凡是涉及生理极限、有危险隐患的训练,教员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以来,13次返回舱均按计划降落在预定区域。不过,世界航天史上也多次出现返回舱“不听话”的事。

1965年3月18日,苏联一艘载人飞船返回降落时,因故障应急降落到乌拉尔山的桦树林里。两名航天员只能一边在雪地里写上求救信号,一边用随身携带的应急手枪抵御野狼和熊,并生火御寒。最终,训练有素的航天员靠生存技能摆脱了困境。

无论中国航天员降落在哪里,都必须能够应对不同环境的挑战。要做到这一点,恶劣条件下的野外生存和应急救生训练必不可少。

热带丛林中,冒着被野象踩踏和毒蛇毒虫咬伤的危险,教员团队艰难勘察选址,遭遇过竹叶青蛇,被蚂蟥咬伤过……最终,历经8天,他们从3处备选地中确定了训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