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登攀为航天强国打造磅礴动力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01 10:00:07
浏览

原标题:创新登攀 为航天强国打造磅礴动力

2022年7月1日,是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创建的日子,也是被誉为“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摇篮”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建院60周年纪念日。

从点燃第一根手搓复合固体推进剂“药条”到直径3.5米500吨世界最大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从长征一号火箭第三级发动机助推“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到四枚分段固体发动机助推我国首型固液捆绑火箭长征六号改成功首飞,从研制成功第一台直径300毫米固体发动机到形成全领域、系列化战略战术导弹、宇航运载火箭固体动力产品体系……60年来,这支与党同一天生日的科研队伍,矢志为航天强国建设、为巩固强大国防打造澎湃动力,实现了航天固体动力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用强劲能量托举起一枚枚大国长剑,守护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宁。

自力更生,从一无所有中起步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曾说过,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完全依靠自力更生,没有任何外国的援助,没有经过仿制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

发展航天,动力先行。固体发动机密度比冲高、可靠性好、使用维护简便,是天然的导弹武器动力。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宣告成立,中国航天事业就此起航。不久,五院十室固体推进剂小组,在北京卢沟桥畔东山沟一带建起了一批简陋的实验室,开始了研制中国自己固体导弹的艰难探索。

国外对相关技术作为最高机密严加封锁,我国相关领域一片空白,探索之路困难重重。研究人员在“一定要为国家造出争气弹”的信念支撑下,四处奔波、查找线索,把能够搜集到的资料翻了个底朝天,从“贴壁浇注”“星形内孔”等简单词汇入手,逐步摸清固体推进剂的基本特性。

没有搅拌的机器设备,大家就用玻璃棒进行人工搅拌。怎么让材料成型?研制人员就挽起袖子用双手搓,谁也顾不上考虑化学药品对皮肤的损伤和腐蚀。一次,固化后的药芯发生剧烈燃烧,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没有一人被吓跑,却来了更多的人投入排险,共同分析事故原因。

历经千余次的摸索试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1958年7月的一天,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固体推进剂研究人员点燃了一根钢笔大小的固体推进剂药条,火光腾起,光芒耀眼,台上台下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这根中国航天固体动力的“第一芯”,点亮了前行的希望之光。

“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儿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

从点燃“固体第一芯”起,这支队伍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从北京东山沟起步,60年来转战四川高坝草原、内蒙古塞外戈壁、陕西秦岭深山、湖北谷城峡谷、陕西西安灞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承担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任务,是四院第一次承担国家重大任务。

当时四院刚从四川泸州搬迁到还在建设中的内蒙古基地不久,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实用型固体发动机——直径300毫米发动机,而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发动机直径要达到770毫米。任务动员会上,被称为固体发动机技术的指挥员、领衔研制长征一号第三级发动机任务的时任四院副院长杨南生动情地说:我们能承担国家这样重要的任务是十分光荣的,也是十分艰巨的。基地还处在建设阶段,研制工作的基本条件还不完全具备,也没有多少研制实用型产品的经验。但是我们要敢于面对挑战、前所未有的挑战。

失败、摸索、再失败、再摸索……杨南生带领技术人员攻克了发动机药柱表面裂纹和发动机不稳定燃烧问题等一系列技术难关,之后19次试车均获成功。1970年4月24日晚,四院研制的第三级固体发动机最后的有力一推,将东方红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东方红的乐曲响彻寰宇,震惊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