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登攀为航天强国打造磅礴动力(3)
逃逸塔作用重要、性能特殊、技术复杂,世界上只有个别国家掌握了这项技术。载人航天工作立项后,四院研究团队承担了逃逸救生系统的研制任务。1994年,科技人员出国交流时,第一次看到了逃逸塔实物。外方提出了高额要价,而且只提供产品,核心技术、设计软件严格保密。
不甘受制于人的四院人决心自己研发设计。
1995年4月19日,逃逸系统10台发动机中外形最大、结构最复杂、研制难度最大的主逃逸发动机,进行首次热试车点火。然而点火还不到1秒钟,高燃速火焰瞬间就将前置喷管弯管部分全部烧穿,试车台一片火海。多少人不眠不休的成果,顷刻间付之东流。看着残破的景象,四院人惊呆了。然而他们没有气馁,擦干眼泪连夜召开故障分析会,成立了十多个技术攻关小组,一场“百日攻关大战”悄然打响。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团队找到了新的绝热材料和成型工艺,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关。1998年10月19日,在全面考核神舟飞船应急救生系统综合能力的“0-0”高度逃逸救生试验中,四种型号10台发动机均按指令通过考核,试验圆满成功!
一位到中国进行技术交流的外国专家评价说,中国航天人研制的逃逸发动机质量可靠,一些关键指标甚至优于他们!
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20年来,四院固体动力科研团队研制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参加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的全部发射任务,被誉为航天员的“生命之塔。”
快速进入空间能力是航天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四院科研团队很早就开始跟踪国际全固体运载火箭相关前沿技术,立志让固体动力进入航天发射主流运载领域。
“固体发动机要真正运用到宇航运载领域,必须要达到更大推力才行”,四院固体运载发动机系列总师王健儒指出。
一定要把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研制团队按照“整体式”“分段式”两条发展主线,相继突破了高承载大型复合材料壳体设计与成型、大尺寸金属壳体分段连接与密封、大型燃烧室装药等一系列大推力固体运载动力核心关键技术。
2015年9月25日,团队研制提供四级主发动机的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中第一型全固体运载火箭CZ-11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其一级发动机推力达到120吨。目前,被称为“快响利箭”的CZ-11已完成10次陆上和3次海上发射,将50多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2021年10月19日,团队研制的我国也是世界上推力最大、冲质比最高,易使用的500吨推力整体式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圆满成功,综合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22年3月29日,我国首型固液捆绑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发射成功,四枚直径2米2分段固体助推发动机均由四院科研团队研制。
目前,四院科研团队正努力着手开展直径3.5米级、5分段,最大推力将达到千吨以上的“超级”发动机研制,以满足我国未来和平探索利用太空对运载工具的不同发展需求,为建立中国固体、液体运载火箭相得益彰、完善的航天运输系统提供更加强大有力的动力支撑,助力中国人的脚步迈向更加遥远的星宇深空。
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面对建设航天强国对磅礴动力的需求,四院“十四五”技术创新大会,全面部署了新发展阶段的技术创新工作,积极布局一批引领发展的前沿动力技术,吹响了为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和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引擎的新一轮奋斗号角。
斗转星移六十载,航天报国一片心。站在奋进航天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永不止步的四院人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概,集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为推动我国航天科技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和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赓续传承、接续奋斗,逐梦远航、再立新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崔兴毅)
(责编:赵竹青、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