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臻院士:“污水变清流”背后的魔术师
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彭永臻来说,1973年是个很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上了大学,并且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坚定信念跟党走的同时,彭永臻也迈入了自己的科研生涯,最终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顶尖专家。
农场里走出来的大学生
1968—1973年,彭永臻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53团的一名知青。每年夏天,他在工地上建造房屋,待到冬天,他就去森林中参加采伐。出生在1949年的彭永臻身强力壮、踏实肯干,靠一季度412立方米的突出伐木业绩获得了兵团三等功。在艰辛劳作的同时,彭永臻也没有放下学习。他回忆说,做知青那些年他几乎每天都是看着书入睡的。彭永臻的努力在1973年得到了回报。当年4月,他坚定地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很快就得以顺利入党。
“那个年代还没有‘杰青’‘优青’这些学术称号,对于我们青年来说,入党就是最大的肯定、最高的荣誉。”彭永臻回忆说。在申请入党几个月后,彭永臻又得到了宝贵的大学入学机会。由于时代原因,当时高等教育办学、招生都不稳定,渴望学习的彭永臻十分珍视这次机会。在53团组织的文化考试当中,彭永臻得到了3门学科全甲、排名并列第一的好成绩,得以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在那个教育机会非常稀缺的时代,院校、专业的选择空间都很小。“假如给我一个读中专的学习机会,我也会很珍惜。因为我对学习、进步、创造价值的渴望是无限的。”彭永臻说。
虽然“选择有限”,但是彭永臻还是在求学过程中一步步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彭永臻在大学里的专业是给水排水工程,这个从生产建设兵团(现农场)基建工地中走出来的知青从此就和“水”较上了劲。1984年,作为新中国第一届获得硕士学位的年轻学者,彭永臻到日本留学了两年。看到日本当时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彭永臻既感到震撼,也有了干劲。他决心在污水处理领域继续深耕,让中国的技术造福于中国的环境。
让中国污水处理技术领先世界
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程当中,中国的污水处理技术几乎从零起步,逐步发展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彭永臻及其团队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在一些方向上已经做到了行业领先。例如我们做的污水脱氮除磷,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主流城市污水部分厌氧氨氧化’思想与新技术,并在国内外率先实现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发表了该研究方向的前10篇SCI一区论文。”彭永臻说。
科睿唯安与中科院联合发布的《2020研究前沿》显示,“厌氧氨氧化技术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为环境领域唯一重点热点前沿,在其核心论文产出国家与机构排名中,中国位列第一,北京工业大学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并列全球第一。
谈起科研背后的“诀窍”,彭永臻表示,研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拥有9个中型试验基地,每个试验基地每天至少处理超过50吨的实际污水。受各种条件限制,许多研究者在试验当中大都使用人工配制的污水样本。相比人工配水,彭永臻团队试验中处理的实际污水更有利于研发同应用结合。敢于面对成分复杂多变、数量庞大的实际污水,正是彭永臻团队取得领先成果的重要原因。“直面困难、直面现实、直面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是科研工作成功的关键所在。”彭永臻总结说。
青山不老垂范后生
2022年,与新中国同龄的彭永臻迎来了自己的73岁生日,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人才培养上。至今,彭永臻已培养工学博士98人,其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获提名奖。2018年以来,彭永臻培养的2名博士生获得了德国洪堡奖学金,4名学生获得了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对于我们这个学科、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长久发展来说,下一代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这是我目前最关心的事情之一。”彭永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