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气象预警是如何产生的(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10 09:33:06
浏览

   预报结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从预报转化成预警,同样要经过严谨的流程。数据,仍是这个流程的核心标准。根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研判得出的预报数值与预先通过研究设定好的预警级别标准临界值进行比较,合乎条件时,即启动发布相应类型与级别的气象预警。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张涛告诉记者,中央气象台的预警是一种展望形式的预警,比如在预报一个雷暴的时候,是通过算法进行模拟,是一种对未来的模拟,无论怎么样,它终究只是一种近似,有误差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如何在局限下还把问题克服,这是预报员的使命。预报员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

  “最后一公里”是否顺畅,关乎防灾实效

   每一条预警信息“出炉”,都要走一条“必经之路”,那就是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作为国家应急指挥平台体系的一部分,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成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预警公众覆盖率超过80%,预警发布时效达到3至8分钟, 能在1分钟内靶向发送给受影响区域的防灾责任人。

   6月30日10时,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蓝色预警,指出“暹芭”影响区域。预警虽然发布了,但气象部门的工作却远未结束。

   “我们像医生,预报天气就像值班看病,风雨雷雾等天气状况正如不同科室的医生们面对的不同病症。”张涛介绍,一方面,预报和预警需要随时更新;另一方面,中央气象台发布的预警范围大、覆盖面广,主要基于台风对全国的影响,侧重提醒各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

   从“出炉”到传递至受影响人群,预警预报留给人们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在这有限而宝贵的时间里,气象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走得是否顺畅,直接关乎防灾减灾实效。

   如台风“暹芭”登陆,台风与海洋预报中心的人员就会根据各种当地监测到的数据制作实况分析、形势预报、沿岸海区预报、近海海区预报、远海海区预报、海事公报、海洋天气公报、海洋天气预警等产品,并通过网站、电视、广播等媒介发布。

   看似细微的工作,却极端重要,考验着基层气象人因地制宜把握天气的能力。

   “暹芭”影响过程中,在影响范围动辄上千公里的台风卵翼下,还隐藏着活动区域仅仅数公里、从出现到消亡几十分钟到数小时的龙卷风。它们分散出现在广州、佛山、潮州、汕头等多地。想要对这些破坏力十足的“小个头”做出准确及时的预报预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

   气象部门进行了尝试——7月4日14时30分,佛山市气象台发布精细到镇街的龙卷专门警报:“预计两小时内三水西南、云东海、乐平可能有龙卷,请立即组织防御,尤其是厂房顶棚和防风能力差的建筑物的业主应尽快组织人员撤离。”此举为应对龙卷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从观察副热带高压这样的大尺度天气系统移动,到捕捉龙卷风这样的极小尺度天气系统生消,一条预警的诞生离不开科技积淀、经验积累、综合观测系统密切联动、数值预报“国之重器”投入。在张涛看来,还需要把服务触达每个细微角落,更需要一颗面对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预报的现实、仍以百分之百的勇气与热情投入的心。

   (记者 崔兴毅 通讯员 刘钊)


(责编:鲁婧、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