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七星在天”,都在“忙”什么(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11 10:24:07
浏览

“为打赢这场夏粮保卫战,气象部门在卫星遥感方面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及种粮大省联动,建立国省两级农业气象遥感监测联动机制,利用多源卫星遥感资料综合研判冬小麦长势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了作物长势及气象条件影响的分析报告,为相关部门开展冬小麦春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气象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吴门新表示,如今麦收已近尾声,收获情况良好,农业气象遥感服务得到各方的好评。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卫星遥感使农业生产从未知走向已知,将被动化为主动。

“农业气象遥感工作的实质是定性或定量评价过去及未来的气象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情况。快速准确地掌握作物种植空间分布,能提高作物种植分布与气象要素分布的时空匹配精度,对于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作物产量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研究员张明伟介绍,今年5月,中国气象局“国-省-市/县”一体化大宗作物分布遥感监测体系初步建成,高空间分辨率的冬小麦分布遥感产品首次应用于中国气象局夏收粮食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为保障粮食丰收增添“利器”。

要实现“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还要加强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监测与管理。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农业农村部等将风云气象卫星资料作为数据源,开展国内外重要产粮区气象灾害监测及小麦、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估算,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可靠的参考依据。

“农业气象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很大,其中干旱的影响最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毛克彪看来,地表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干旱监测中的重要参数,以前主要通过气象站点获取相关数据,但站点相对稀疏,空间代表性不够,人工方式又费时费力。

据了解,随着气象卫星的发展,波段数量和辐射分辨率不断优化,其红外遥感数据可反演地表温度,微波亮温数据可反演土壤水分,给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作物长势监测、产量估算提供了有力支撑。

遥感定量反演产品的农作物与农田环境参数,以风云气象卫星数据为基础,为作物生长模型、数据同化系统以及作物估产等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农作物生长关键参数,为田间农业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随着风云三号E星、风云四号B星及其地面应用系统业务的试运行,未来农业卫星遥感业务发展将有更多可能。

生态“监测星”:

赋能美丽中国

“卫星监测图像显示,太湖西部沿岸区和湖心区出现蓝藻水华。”近日,一份气象卫星监测报告送至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和江苏省气象局、生态环境厅、水利厅等相关部门。随后,一场部门联动、属地协同的蓝藻防控行动迅速展开,实现对蓝藻水华的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

这得益于风云气象卫星拥有较强的对地监测能力,其中静止气象卫星可提供对中国及周边区域5分钟一次的监测,并可对指定区域1分钟生成一次云图,三颗极轨气象卫星能提供每天6次高分辨率覆盖全球的监测。据介绍,利用多星组网、协同观测的优势,风云气象卫星还能实现对全球和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动态监测评估,帮助决策部门更快作出反应。

察汗淖尔湖,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与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交界处,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过去因缺乏系统性保护,生态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2020年,内蒙古、河北两地察汗淖尔湿地保护和修复专项协作机制建立。两年后的今天,察汗淖尔的生态系统修复进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