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景绿色智能(产经观察·重大工程捷报传②)(2)
萧山机场三期扩建项目是浙江省“大通道”建设十大标志性项目之一。为树立行业标杆,项目组在创新、安全、减排等方面倾注大量精力,攻克多项关键技术,拿下全国首创。
创新攻关,缔造行业之最。
综合交通中心的“负9米层大通道”,是旅客换乘必经之路。这里的点睛之笔,是大通道中庭的下挂玻璃帷幕——高24米、面积1200平方米的圆锥筒形帷幕延伸到穹顶,开出直径约30米的璀璨“莲花”。
“为完美呈现视觉效果,我们实施了全国首次倾斜面龙骨及玻璃整体板块装配式吊装。”机场三期交通中心项目技术总监王飞解释,安装玻璃帷幕原本不难,但项目建设的特殊条件加大了施工的难度。“按传统工艺,可以搭脚手架拼装,工期至少半年,而我们只有2个月时间。也可以尝试空中平台施工,但结构受力又吃不消。我们几经权衡,决定走一条新路。”
建设者先把圆锥形帷幕分成上、下两段,分别在地面组装好,再进行整体吊装。吊装时,测量工程师全程使用全站仪进行数据跟踪,动态调差,确保每一块玻璃的进出偏差在3毫米以内。“吊装最大的板块重达41.5吨,起吊高度16.8米,在装配式施工中极为罕见,创下行业之最。”王飞说。
同样,T4航站楼首段钢屋盖网架的提升,也一举刷新国内机场航站楼屋盖单次提升纪录。单次提升的屋盖有2万多平方米,相当于50多个标准篮球场,重量有8000多吨,堪比40架中型客机,通过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技术才得以实现。在这类重难点施工中,项目组先后攻克了13项关键技术。
智慧工地,确保安全高效。
“现场管线多、基坑深、吊装多,复杂因素交织,安全生产压力很大,5G+智慧工地成了我们的好帮手。”机场三期交通中心项目安全总监齐世龙说,以综合交通中心为例,工地安装有55个人脸识别摄像头,连接5G网络,一旦发现工作人员有安全违规行为,摄像头会实时记录具体的人和位置,发送给安全管理人员。
“综合交通中心建设高峰期有3500多名工人,仅靠人力巡查不仅效率低,还可能留死角。智慧工地全天候运行,监管效率大幅提升。”齐世龙介绍,项目施工期间,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节能减排,降低建筑能耗。
新航站楼设计之初,项目组就在“绿色”上下足功夫。“航站楼运用了诸多被动节能技术。”机场三期新建航站楼项目副总工程师潘钧俊介绍,金属屋面覆盖有辐射制冷膜,能反射太阳辐射,为室内降温;屋顶天窗也经过采光分析,有效减少电灯照明;能自动控制的窗户可根据气温调整自然通风,改善舒适度。
此外,新建的能源中心拥有亚洲机场中单机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分布式能源系统,除了实现清洁发电,还可以用发电产生的余热为机场制冷、采暖供能,一次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至90%以上。投用后,每年可节约近6000吨标准煤,减排约3.15万吨二氧化碳。
投用后将创造多重效益
机场软硬件同步提升,辐射带动临空经济
拉动投资、升级服务、吸引高新产业……萧山机场三期扩建后,不仅让交通更便利,还将给杭州乃至周边地区持续创造多重经济社会效益。
建设期间,三期扩建项目投资体量巨大,每天产值就有数千万元。高峰期现场劳动力超过2万人,解决了大量就业。另外,项目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仅原材料这一项,就使用混凝土260多万立方米、钢筋30余万吨、玻璃40余万平方米、铝板110余万平方米,带动供应商上千家。“项目还给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提供了应用场景,比如5G+智慧工地,我们是浙江首例。”齐世龙说。
三期项目全部投用以后,T4航站楼每年就可服务5000万人次,将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更高效的民航运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