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野生动物,怎能忽视车轮下的安全(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16 09:16:06
浏览

自然保护区的状况如此,那么路网密集、交通发达的城市道路呢?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忠秋教授团队聚焦交通设施对“动物邻居”们的影响,在南京市三级以上总计200公里长的各类路段开展调查监测,一年来共记录到包括黄鼬、刺猬、乌鸫、虎斑颈槽蛇等在内的20多种近300只动物的“路杀”事故。未来,他们将根据实验变量建立模型,评估在城市道路遭遇“路杀”的野生动物总体数量,为城市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部分科研成果正在转化为行动力量。为了重建道路两侧的生态连通性,吉林省鹤大高速公路靖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路段专门为两栖类动物设置通道;针对兽类和鸟类,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了上跨式、下涵式和缓坡式三种类型共25处动物通道;青藏公路为藏羚羊设置通道桥;云南省思小高速公路为亚洲象设置桥梁隧道……

相关监测结果则表明,越来越多的“绿色通道”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例如,在青藏高原,迁徙期穿越青藏公路通道桥的藏羚羊数量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在云南省思小高速公路穿越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的路段,野生亚洲象对桥梁隧道等25个野生动物通道的利用率达到72%;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已监测记录到川金丝猴使用上跨式通道的清晰影像等。

路上遇到的动物都与你我有关

“路上被两只雪豹包夹怎么办”“藏狐还是狼,骑行博主很迷茫”“带箭飞行的猛禽如何救”……今年4月以来,在新浪微博平台#路遇动物#话题下,由光明日报全媒体采编团队与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公路路域野生动物保护创新团队”联合制作的系列科普短视频,引发了数百万网友参与转发评论和互动。更有不少网友在自己的微博中加挂相关话题,发布图片视频,分享自己在路上遇到的动物信息,共同倡导关爱交通设施沿线出没的动物,维护行人和车辆安全。

“这是一种公民科学性质的实践。”王云认为,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越发突出,甚至成为制约生态敏感地区交通建设的难点之一,迫切需要大量基础数据和现场监测资料来辅助交通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动物保护工作,比如识别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热点路段、科学设置减速带、竖立野生动物出没的警示牌、建设野生动物通道和围栏等。“这些工作只靠交通部门和科研单位,就会势单力孤,无法全面收集公路沿线动物出没和动物交通事故信息。目前,依靠广大动物爱好者和环保志愿者来收集公路沿线的动物活动信息,是国际上开展交通生态学研究的常用方法。”王云指出。

对此,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硕士生吴琼希望相关研究机构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一些“路遇动物”的调查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调查,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交通基础设施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影响。而在何鑫看来,组织开展“路遇动物”的公民科学参与项目,还需要迈过建立科学信息上传渠道和分享平台这道坎。

放眼全球,已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路遇动物公民科学”数据收集系统,或者通过社交网络建立线上信息群组。据悉,近期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将推出一款名为“交通动物观察”的手机应用软件,用户可以通过这款软件上传分享路遇野生动物的视频图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为守护交通设施沿线的野生动物贡献力量,因为路上遇到的动物都与你我有关。”王云说。

(本报记者 徐谭)


(责编:郭思邈、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