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珍惜这份光荣(逐梦)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25 09:09:07
浏览

 

  安徽省太和县张槐村麦田。
  张峰欣摄

 

种粮大户,珍惜这份光荣(逐梦)

 

  徐淙祥(右一)和儿子徐健(左一)、孙子徐旭东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

 

种粮大户,珍惜这份光荣(逐梦)

 

  湖南省益阳市谢林港镇乡村风光。
  钟永强摄

 

  6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安徽省太和县的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向当地的乡亲们表示问候,对全国的种粮大户提出殷切期望。

  麦子收好,夏玉米和大豆刚种下,徐淙祥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让他更喜悦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他回信了。总书记在信中写道:“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

  这天,清晨5点多钟,天光未亮,徐淙祥已经蹲在自家的玉米地里了。他抚弄着嫩绿的叶片,一滴露水滑落到地里,渗进了玉米苗的根部。播下去快一个月的这些夏玉米,叶绿根深,已经长了七八片叶了。他用手指去探探墒情,点点头,一个人自言自语道,这两天就要抓紧进行中耕除草了。

  朝阳露头,阳光照在玉米叶上,为庄稼罩上了一圈金边。徐淙祥站起来,向四野张望了一下。田野被无垠的绿色覆盖,这是小麦收割后种下的夏玉米和大豆的绿色。此刻,它们都在奋力地生长。徐淙祥检视着自己种的田,这一块是生产试验田,那一块是引种观察田,北边的那一片是良种展示田,南边的是高产攻关田。

  一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今年69岁的徐淙祥头衔和荣誉不少,但他说他就是一个种粮食的人。

  是的,徐淙粮种了一辈子的粮食。

  1971年,徐淙祥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务农。那时候,高中生在乡村还比较稀罕。当时徐淙祥曾有过多种选择,但他最终决定当农民,当一个种好粮食的农民。而这个决定缘于他的个人经历。

  那年,徐淙祥的大伯突然病了。大伯全身浮肿,皮肤蜡黄,大颗的汗珠直往下淌。他在病床上绝望地看着来探视他的徐淙祥,已经说不出话来。没几天,不到50岁的大伯就去世了。大伯的病因是长期营养不良。那个时候,乡村里农业生产方式极为落后,从耕地、播种、管理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靠人肩挑手提背扛。面朝黄土背朝天,忙活一年下来,小麦亩产三四百斤,大豆亩产不足百斤。一遇到自然灾害,口粮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要提什么营养了。

  年轻的徐淙祥曾看过相关资料,同时期的农业发达国家,小麦亩产超过千斤。同在一个地球,同晒一个太阳,为什么我们的产量就上不去?站在大伯的墓前,只有18岁的徐淙祥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钻研农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意识到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种植,自己一定要做一个新种粮人。

  培育优良品种、摸索栽培方法、进行试验耕种……徐淙祥痴迷于农业科技,购买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书籍,又经常请教农学院的专家,很快成了种粮高手。

  1983年,当地政府招收乡镇农民技术员,徐淙祥参加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后来,他成为乡农技站站长,开始参与一系列粮食高产攻关项目,他把这些项目当成自己家里的事做。比如,小麦高产试验,从麦苗出土那天起,他就几乎天天从早到晚都蹲在田里。不管刮风下雨,天热天寒,他都仔细观察、记录,从没有间断过。冬季的一天,突然下起了雪,徐淙祥还蹲在地里观察冬小麦麦苗的分蘖情况。雪花模糊了视线,怎么也看不清楚,他索性趴在雪地上,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观察。双手冻得麻木青紫,连笔都拿不住了,他就把手放在嘴上哈哈热气,搓搓手指,再接着记。等他观察记录完,回到家里,浑身上下像个雪人,连眉毛都变成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