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珍惜这份光荣(逐梦)(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25 09:09:07
浏览

  2003年,农业部千亩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实验任务落到徐淙祥的身上。徐淙祥严格按照实验项目要求,整地、播种、追肥,豆苗长势喜人。没想到,那一年黄淮海地区遭遇特大洪灾,他的千亩大豆实验田全部淹了水。看着嫩绿的豆苗在水里奄奄一息,徐淙祥急得不得了。

  他围着实验田看了一圈,回家对家人说:“这是国家实验项目,耽误不得,失败不得。我们得全家上阵,人工导洪放水!”他和家里人一起,三天三夜没合眼,在大豆田里扒沟排水。水排出去了,豆苗保住了,一家人却都累倒了。人累病了,大豆丰收了。那一年,许多农户家的大豆减产,徐淙祥负责的这1000亩实验田却创下平均亩产181.6公斤的纪录。

  好粮要好种。2003年秋,徐淙祥经过调研,决定在全村引进“豫麦18”作为主打品种。就在他准备出发购买麦种时,父亲病了。医生说老人家恐怕支撑不了几个日子了,而他此去购种的目的地是河南偃师,来回一趟至少得一个星期。走还是不走?徐淙祥犹豫着。这时,病床上的父亲对他说:“你去吧,去把麦种拉回来。”农时不等人,麦种关系到全村人一年的希望。这样想着,他含着泪,告别父亲去买麦种了。等他回来时,父亲已经过世。

  后来,每到麦收季节,徐淙祥的眼前总会浮现父亲弥留时的面容。他心想,如果父亲看到了如今的丰收景象,一定会很欣慰的。

  二

  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扑在农田里,徐淙祥不断摸索适应当地的优质高产栽培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他种的小麦、玉米和大豆不断刷新安徽省单产纪录,他会种粮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在安徽省阜阳市广大农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优质高产多打粮,快找劳模徐淙祥。节本增收又环保,农民应用都夸好。”

  大家伙儿这么信任自己,自己该如何为种粮食的农民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呢?

  经过琢磨,徐淙祥大胆推出了“科技承包”的办法:田地由村民来种,徐淙祥提供技术支持。在不增加投入成本的前提下,如果小麦亩产达不到1000斤,大豆亩产达不到300斤,少收部分由徐淙祥包赔。如果超过了这个产量,徐淙祥收取超产部分的20%,作为有偿技术服务费。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一些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同徐淙祥签订了科技承包合同,果然获得了大丰收。

  徐淙祥在长期一线农业试验示范中,摸索出多套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效技术,怎么将这些技术以更简便直观的方式教给更多的种粮人呢?他又琢磨开了。他想到,当地老百姓喜欢听顺口溜,当地也流传着一些祖辈传下来的农谚。何不采取新农谚的形式来传播种粮技术呢?徐淙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反复斟酌、提炼,最后编出了60条谚语栽培法。

  这些新农谚是他种粮经验的精华,形象生动、好懂易记。在讲述小麦苗期管理时,他这样总结:“小麦生产变化大,苗期掌握三耳朵。马耳苗,直梳梳,又黄又瘦是弱苗。猪耳苗,耷拉叶,过旺生长肥又黑。驴耳苗,半耷拉,壮苗生长葱绿色。”他将麦苗长相形象地比作牲畜耳朵,通过麦苗形状判断其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