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记录种粮大户的丰收美景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7-06 21:03:06
浏览

卫星记录种粮大户的丰收美景

上图中心区域为徐淙祥家种植的麦田。6月1日,从太空遥望而去,部分麦田已收割结束,留下一道道工作印记。 盛夏时节,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的一处连片农田里,一位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茧的农村老汉,顶着烈日,时而蹲下看苗情,时而站起拿着本子写上几笔。路过的不少人早已熟悉了这位同乡:徐淙祥。

徐淙祥是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农民,一直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2010年牵头成立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当地种粮大户,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种粮标兵等荣誉称号。

6月27日,对于务农一辈子的徐淙祥而言,是意义非凡的一天。

近日,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十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令这位农村老汉激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了! 习近平总书记6月27日在回信中指出,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一句句嘱托与勉励,令老徐心潮澎湃。

卫星记录种粮大户的丰收美景

卫星记录下徐淙祥和村民们的丰收进程。4月18日、5月24日、6月6日,麦田由深绿色逐渐变成红棕色,再变为土黄色,分别代表了小麦生长期、成熟期、收获后三个阶段。

69岁的他领着儿孙共流转土地1230亩,祖孙三代合力种粮,今年小麦喜获丰收。

来自太空的卫星见证了他从播种到丰收的喜悦。

“农民手里有粮,心里踏实。”徐淙祥说,以前种田靠天收、凭经验,如今科技种植、机械生产让自己有了更大底气,像今年春耕春管时节所使用的自走式喷灌机,就可以根据降雨量控制灌溉水量,既精准灌溉,又高质高效。

卫星记录种粮大户的丰收美景

5月27日,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五十铺乡,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 曹力 摄

“向科技要种粮效益。”徐淙祥说,“现在通过与省、市农科院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我配合选育的‘阜航麦1号’种子亩产达811.29公斤。”

在徐淙祥种植的田地里,像这样小面积试验种植的小麦品种超过50个。在每个小麦品种生长的不同阶段,他和家人都会收集小麦的根、茎、穗,记录下宝贵的“成长数据”,只为选出优良品种,再向农户推广。

卫星记录种粮大户的丰收美景

从卫星俯瞰安徽省阜阳市,2022年由春转夏,麦田从春耕春管时的一片碧绿,逐渐转为待收割时的一片深黄,再到已收割后的浅黄。

最让老徐兴奋的是,这几年,越来越多新生力量来到田间地头,不仅返乡创业的农民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

在老徐的影响下,他的儿子徐健已经成长为远近闻名的种植专家,孙子徐旭东在2018年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农村扎下根,成为“新农人”。

“95后”徐旭东跟着爷爷徐淙祥长大,大学读的建筑学专业,可逐渐发现自己真正离不开的还是那片土地。“可能习惯了在广袤田野上的感觉。”徐旭东说,自己曾见证爷爷种植田地面积从小到大、种植方式走向全程机械化,更和爷爷一起分享过粮食产量屡创新高的喜悦,这些已在自己内心深处埋下了割不断的情感。经过慎重考虑,徐旭东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