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金台视线·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②)(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8-01 08:24:06
浏览

  要保障种粮收益,离不开更先进的经营方式、更高的生产效率。近年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许多地方通过适度发展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相比这些经营主体,一些耕地偏少、经营手段相对落后的小农户,在稳产增收方面仍面临不少困难。

  海南文昌市读者朱先生说:“我们本地人均耕地少,地块细碎不成规模,即便没有自然灾害或粮价下跌,农民也很难通过种粮食显著增加收入。”

  河南商丘市读者白飞宇是一名90后农民,他说:“在家乡,我的同龄人几乎都在外地。父亲那一辈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些有利于增产的新技术、新设备,对他们来说较难掌握,更不用说那些更年长的村民了。”

  此外,农民在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等方面,议价能力也比较弱。在信息获取方面,他们也不具备优势,尤其是面对农业生产中的“大小年”现象,更难保障收益。还有不少农村家庭将农业生产视为副业,缺乏主动融入现代农业、种粮增产的意愿。

  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规模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从现阶段来看,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一些读者认为,小农户的增产增收需求不容忽视,而他们面临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造成的,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引导扶持,让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小农户。

  近年来,《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进一步明确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支持保护小农户发展的思路和政策举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实现了农业价值链增值和农民就业增收。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业农村部门名录管理的家庭农场超过390万个,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农民合作社成员中普通农户占比95.5%;全国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吸纳近1400万农民稳定就业,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1.27亿农户,户均年增收超过3500元。

  聚焦粮食生产全产业链,补齐短板、保本增效,让农民通过种粮多多受益

  一些读者在来信中建议,应着眼粮食生产的全产业链,发现并补齐短板,保本增效并举,让农民通过种粮多多获益。

  “让农民愿种粮、多种粮,就要完善收益保障的相关政策和工具,给种粮户吃上‘定心丸’。”福建三明市读者张梦凡认为,除了继续用好种粮农民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还建议保险企业根据不同地域粮食生产的特点、风险,创新拓展农业保险品种,为种粮户提供更全面有效的保障。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左停表示,要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提升种粮积极性,应进一步发展各项保障措施,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安全性,在农田设施、农业市场经济、农业装备等方面都要发力。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期货市场以抵抗市场波动的影响;大力发展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仓储物流业和社会化服务等,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附加值,克服粮食等农产品比较效益低的问题,进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益和安全性。

  吉林辽源市读者冯茵建议,采取多种形式,推广农业技术。“种粮是否得法,也会影响成本。比如有的合作社因为掌握了新的种植技术,就可以比小农户更高效地生产,减少化肥等农资消耗,从而压低成本。”她建议,鼓励合作社、种粮大户带动小农户学习先进的种粮技术,一些院校、研究机构还可以组织网上课堂,提供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