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记录美丽中国生态景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8-11 10:16:08
浏览

  在创新内容叙事之外,生态主题纪录片积极探索影像技术,在制作和呈现两个层面不断拓展表达的可能性,为自然地理留下影像资料,为观众提供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

  制作层面,生态主题纪录片多使用延时摄影、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微距摄影等特殊技术形式,利用非常规视角拍摄,获得奇观性镜头,捕捉珍贵瞬间。这些技术充分发挥摄影机的影像表达能力,为观众营造了陌生化的审美空间。《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聚焦多个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大量使用延时摄影,直观表现天时更替、时光轮转的自然变化,提升画面质感和美感。全景展示中国海洋风貌的纪录片《蔚蓝之境》,将水下摄影和微距摄影相结合,画面生动、细节丰富,带领观众纵览神秘的海底世界。《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则组合使用镜头景别,凸显山河广袤的航拍画面,配以动植物特写或微距镜头,丰富表现方式,强化视觉效果。

  呈现层面,随着影像设备技术提升,影像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讲述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事的《第三极》采取4K技术摄制,在此之后,高清影像逐渐成为生态主题纪录片的摄制标配。《美丽中国:自然》《生命之歌》《太湖之恋》等作品纷纷采用4K影像,《美丽中国说》《草原,生灵之家》《万物之生》更是使用8K技术进行全流程拍摄。4K、8K高分辨率带来的高清晰度影像同全景声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纪录片画面的真实程度,增加观众的在场感,从而达到身临其境的视听效果。

  特殊摄制技术提供陌生化体验,高清画质影像增强沉浸式观感,置身于浩渺苍穹下的人类群体与生长于高原旷野上的坚韧生命并行不悖,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融为一体,纪实影像彰显出强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融入东方哲学

  自信诠释中国生态文明理念

  中国人对自然具有天生的亲切感和归属感。自古以来,人们便善于从自然草木与四季轮回中感悟人生哲理,获得精神和内心的充盈。当代生态主题纪录片,尽管在主题立意、创作手法等方面各有侧重,但都与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相关,充满浓厚的人文色彩与人文关怀。

  《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通过多线并行方式,深度剖析人、动植物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讲述了国家公园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协调科研工作者、牧民、山民等人群的工作生活和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凸显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实践的探索。

  相较于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公园,不同于那种与社会隔离的、荒野式的国家公园机制,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强调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提到,“国家公园,并不是树立在人与自然之间一条新的界线”,它是人与自然的联结之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有效落实,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延伸与发展。截至目前,我国三江源等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已达23万平方公里,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18%,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也离我们更近一步。

  在融合东方美学话语和东方自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我国生态主题纪录片通过影像语言的演绎和解码,讲述中国的自然人文故事,诠释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念,塑造绿色发展的中国形象。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11日 20 版)

(责编:赵竹青、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