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青春力量(青春派·创新创造人生出彩②)(2)
“能否采用混合动力,设计液压马达和电机双驱动系统?”当脑袋里出现这个概念时,龙斌自己也犹豫了,因为“混动掘进机”此前国内外都还没有先例。龙斌带着大家蹲守在车间一遍遍测试,经过100多个日夜的调试,他们获得了上百组试验数据,最终找出了液压和电机完美匹配的最优输出曲线,解决了世界公认的隧道装备难题。
“把敢想敢干和踏实肯干结合起来,每天都能有所精进。”龙斌说,近年来,研发团队设计了首次出口欧洲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加丽娜号”和最大直径盾构机“胜利号”。这些施工利器成功穿越冻土层,在零下30摄氏度极寒环境中实现日进尺35米。同时,龙斌在掘进机智能化和应用拓展方面,继续寻找着新赛道,不断刷新着中国高端隧道装备的新高度。
张亮:
“突破不只是靠提升技能纯熟度,还要技术创新”
“起弧的时候,要注意控制焊丝伸出的长短,以免烧损导电嘴。”张亮一边调试参数、校正焊丝位置,一边向身旁的焊接工人讲解注意事项。细小的焊丝探入焊道,张亮按动了手柄上的按钮。
弧光点燃,焊花绽放!此时,张亮已举起焊帽,透过上面的黑玻璃观察焊接情况,不一会儿,全自动焊接顺利完成。
今年35岁的张亮,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施工作业管理中心的一名电焊工,也是第二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对他而言,一朵朵焊花,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2009年,22岁的张亮从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焊接自动化专业毕业后,成为辽河油田原总机械厂锅炉制造厂的一名电焊工——这是行业公认“最不露脸”的工作,但他潜心苦练技能,成为车间第三个能焊接梅花桩的焊工,焊口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3年后,张亮获得辽河油田焊接比赛第一名,还摘得了中国石油电焊工职业技能竞赛铜牌。那一年,他正式成为辽河油田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员,平时既要负责对焊接工人的技术培训,也要跟随项目奔走,为施工作业提供焊接技术保障。
2017年,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施工中,张亮每天工作14个小时,成功在第五天调试出最优焊接参数,早于全线23天。他所在的机组实现连续330道焊口无返修,1481道焊口一次焊接合格率达98%,创下了单机组日焊接41道、月焊接641道焊口的全国纪录。
如果说从一名大专毕业生到一名高级技术工人,张亮靠的是勤学苦练,那么,从高级技术工人到中国石油行业的技能专家,张亮靠的则是创新突破。“几年前,我感觉自己在技能方面,无论是操作熟练度还是方法技巧,都已经到了瓶颈。一次培训启发了我,技能工人的突破不只是靠提升技能纯熟度,还要技术创新!”从那时起,如何进一步缩短焊接时间、节省焊接成本、提升施工效率,成为他思考的课题和技术创新的方向。
2018年,张亮负责攻关“超大口径高强钢管线连头自动焊工艺研究与应用”“大口径山段自动焊技术应用”等课题,成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辽河油田在全自动焊接施工领域的多项空白。
针对5万立方米储罐的焊接技术难题,张亮研制出罐外埋弧横焊、二氧化碳气电立焊和罐内焊条电弧焊相结合技术,节约成本2680万元;针对大口径全自动主线路焊接质量低、施工效率低的问题,张亮提出“锯齿布管、流水线焊接”,创效770万元;针对大口径全自动连头效率低、焊接时间长的问题,张亮制定全新施工方案,调整焊接参数,连头效率提升3倍,焊口合格率提升至99%……多年创新实践,张亮有效解决现场施工难题22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24项,20余项“五小”成果在施工现场推广应用,累计创效近6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