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深度观察·走进市场探冷暖③)(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8-24 06:49:06
浏览

  “忙着找订单拓市场,没留心有这么多助企纾困政策。”前不久,在参加孵化器组织的一场政策宣讲会后,冯艳超得知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至100%,光是这一项政策,就能为企业省下十几万元。

  “初创企业大多团队小,无力安排专人了解政策动态。”沈艳婷说,这时孵化器就要及时补位,充当创业企业的“办公室”,不仅要做到政策速递,还要因企施策,让处在不同阶段的创业企业享受到对应的政策红利,降低企业的管理负担。今年以来,首科创融科技孵化器已累计举办24场线上线下政策宣讲会,累计服务300家创业企业。

  频繁互动下,孵化器已与初创企业结成紧密的共生关系。“虽然今年上半年孵化器的入驻率有所降低,但从过去3年来看,通过为企业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服务,入驻企业的质量、数量和营收都在持续增长,反向助力孵化器的整体效益只增不减。” 沈艳婷说,接下来孵化器会在每个服务领域更进一步,从简单对接到推动落地、从跟进落地到提速落地,为更多创客遮风挡雨,让更多创新开花结果。

  一次进化

  危中寻机、蓄势待发,管理创新加技术创新,使初创企业更有底气

  如同一颗种子,经历风吹雨打,方能茁壮成长。采访调研中,记者与几位创业团队负责人对谈,看到的不仅是他们奋力突围的模样,而且明显感受到一股历经沉浮摔打后进化新生的力量。

  跨入新能源产业10余年,乾华科技曾一度搭上了行业发展的快车。“团队初创时仅十几个人,随着订单增多,到2017年员工超过100人,实现合同额200%的增长。”陈晨回忆,高增速下,企业开始大干快上,只顾接单不顾管理,近两年随着更多大型研究院所进入行业,企业增长开始显出疲态,员工数降至60人左右。

  “疫情是挑战,但换个角度看也是机遇,提醒我们只有加强管理,才能走得更稳。”陈晨说,除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公司今年开始建立资产管理机制,小到办公用品,大到计算机,全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通过开源节流更好降本增效。

  管理创新的“轮子”转起来,技术研发的“引擎”更强劲。创业之初,叶群松和他的合伙人们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将更多传统终端改造为具有AI属性的智能终端。

  “当时在开发新品上不计成本,也缺少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联动。”经历了“工资发不出来”的谷底后,叶群松意识到,性价比更高的技术创新才能更可持续。如今,在原材料采购上,“货比三家”已成为常态,在产品开发上,从过去的通用型研发转向结合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

  一场“压力测试”,也实现了一次进化。初创企业肌体内进化出的新能力,正成为他们奋力成长、乘风破浪的厚实底气。

  技术攻坚成功后,华源技术步入成果推广期。“我们拥有一支规模小却历经考验的团队,具备业已成形并能快速迭代的核心平台,这是大力拓展市场的优势所在。”周毅喆兴奋地道出“三级跳”目标,前不久刚拿到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明年准备申报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称号,并启动公司的首轮融资。

  凭借下游客户的认可,觅机科技正获得更多投资青睐。“创业伊始,我们便拿到了天使轮投资,目前正在接洽新一轮投资。”叶群松坦言,创业之路注定充满挑战,坚定构筑技术“护城河”,才能走得更远。“我们将致力于图像识别领域更为前沿的技术开发,让产品的竞争力更高、团队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实现管理流程再造后,乾华科技有了更大的发展抱负。“瞧,这是前不久我们刚拿到的国家优质工程奖证书,行业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深耕行业10余年,陈晨目睹不少创业者选择转行,“大浪淘沙,剩下的就是精兵强将。我们正在着手将业务拓展到新能源产业链上游,更快把企业做大做强。”

  破壳、发育、生长……行走在首科创融孵化器里,仿佛听到300多家初创企业奋力拔节的声音。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24日 1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