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携“中国制造”出舱(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9-03 10:16:07
浏览

“工具取放是航天员出舱任务的第一步,不能让他在这儿就觉得心里没底。”面对紧张的研制进度,设计师们与总体单位密切配合,仔细询问航天员的感受,数次升级方案并结合仿真模拟技术,最终确保航天员在半出舱状态下就能够完成取放,有效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此外,设计师们还更改了舱外操作台的材质,通过降低质心有效减小转动惯量;优化安装端头形状,以便航天员更顺畅地把舱外操作台插入工具箱的安装座内……仅仅围绕取放工具这个小环节,设计师们就讨论、修改了数十次,只因“还能更好”。

领下“军令状”就没打过“退堂鼓”

虽然舱外维修工具研制团队的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2岁,但自从领下这张“军令状”起,就没有人打过“退堂鼓”。

研制周期异常紧迫,研制经验几乎为零——如此艰巨的任务逼着年轻的成员们快速地成长为设计、试验和加工的“多面手”。任务初期,仅凭文献中不甚详尽的记载难以设计出优质方案,研制工作一度陷入瓶颈。不过,头脑灵活、金点子多的他们另辟蹊径,把目光从维修工具本身转移到空间站总装工作中——既然技能工人能在地面把空间站造好,那么他们对于“在轨建设”是否也有较深的理解?于是,他们深入生产一线与技能工人交流,完善自身在产品设计和工程应用中的知识体系,在仔细分析每一个使用工况、精确模拟每一个运动轨迹、深入探讨每一个故障模式后,收获不菲。

就这样,团队攻克了工具功能、环境适应性等多项技术难点,编制产品初/正样文件626份、图纸2565份。每一种工具不仅经过高低温试验和力学试验等严苛考验,还被送到航天员手中充分模拟验证,操作使用效果获得总体单位及航天员系统的高度认可。

为适应出舱口的调整,团队成员倾心设计的几件全新“机械伴侣”已搭乘问天实验舱奔赴太空,将随着后续出舱任务逐一亮相。“对于后续空间站在轨运行中可能产生的新需求,我们有信心承担好相应的工具研制任务,为空间站建设维护和在轨科学研究贡献力量!”傅浩坚定地说。

(记者 张蕾 本报通讯员 王泽洋 杨佳鑫 武婷婷)


(责编:郭思邈、李楠桦)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