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乡村振兴一线探访)(3)
柞水县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技术团队,建设院士工作站,研发出5个适生能力强、种植产量高、推广前景好的优质黑木耳示范菌种,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等一批珍稀食用菌。“柞水黑木耳每斤卖到35元,而玉木耳、金木耳每斤可分别卖到80元、150元。”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说。
走进一个木耳智能大棚,只见村民们像穿糖葫芦一样,正用绳子将一个个木耳菌包穿挂在钢架上。“这是今年第二季木耳,再过半个月木耳就可以长出来了。”村民赵琴说,种木耳,过去得“泡”在地里,现在用手机可随时掌握棚内温度、湿度等关键信息,远程察看木耳长势,还可以遥控进行通风、遮阳、灌溉等。
种木耳越来越轻松,但质量要求却越来越严格。在金米村展销中心,拿起一包木耳,一扫二维码,种植、采摘、晾晒、分拣、检测、包装等各个环节信息,一目了然。去年以来,柞水县制定发布柞水木耳产品和技术规程标准,建立健全木耳质量追溯、检测体系等。“我们要把柞水木耳这张金名片越擦越亮。”李正森说。
盯着市场调结构、调品种,着力促进提质增效,农业发展新动能不断释放。这些年,“米袋子”“菜篮子”品种更加丰富多样,棉油糖胶稳定发展,肉蛋奶、水产品、果菜茶供给充裕;品质持续优化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越来越多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大家看,这是毛竹山村明星品种——蓝玉葡萄,正是最甜的时候,想吃的赶紧下单……”站在葡萄园里,正在直播的王建政对着手机屏幕侃侃而谈。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才湾镇南一村毛竹山自然村,8月正值葡萄采摘季节,越来越多的村民像王建政一样成了网络主播,面向各地网友推销自家的葡萄。
在毛竹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葡萄园,全村葡萄年均产量超过100万斤,人均年收入3.5万元。电商直播,是毛竹山村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一个缩影。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毛竹山村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毛竹山村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推动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中午时分,记者在村口碰到快递员谢多荣。他一边忙着打包,一边介绍:“我们在这里专门设置寄送点,一天取货两次,忙不过来。”
“以前坐等水果商人上门来收购,现在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一部分,价格提高了一倍。”王建政说。
越来越走俏的葡萄,带火了毛竹山村的旅游,2021年全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村里农家乐、小卖部已有36家,生意红火。
眼下,南一村正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规划建设民宿风情体验区、生态风光体验区、农产品交易服务中心等项目。“我们发挥邻近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的优势,发展生态农业、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不断壮大乡村产业。”南一村党总支书记王军荣说。
现如今,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
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激活了一个个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