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一线探访)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0-03 05:30:07
浏览

  车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一头扎进绿的海洋:起伏的山、流动的水、摇曳的竹,披翠盈碧。连绵起伏、深浅不一的绿,恰似层层涌动的浪,澎湃着勃勃生机。

  很多人想不到,就在10多年前,这里靠开矿采石发展经济。“村民腰包鼓起来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烟尘笼罩、污水四溢成为困扰群众的大问题。”回忆往昔,余村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不胜唏嘘。

  要“钱袋子”还是要“绿叶子”?在抉择的十字路口,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考察,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余村在这一重要理念的引领下,努力修复生态,保护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坚持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广袤大地生态正美起来、环境正靓起来,不断铺展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临近中午,余村春林山庄主人潘春林进进出出,忙着招呼客人。春林山庄是余村关停矿山、走绿色发展之路后创办的第一家民宿。10多年前,潘春林还是村里矿山上的一名拖拉机手,“以前余村靠山吃山,一个小山坳里就有3家矿场、3家水泥厂。”

  穿着白衬衫的潘春林,一身干净清爽。他指指胸前:“以前可不敢穿浅色衣服,否则早上出门干干净净、晚上回来一身灰土。”

  10多年来,余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不懈地对矿山复垦复绿,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了可游可赏、亦耕亦采的新型乡村生态经济,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2005年的91万元、8732元增长到2021年的801万元、6.1万元。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在春林山庄的小院里,同老村支书和返乡创业村民代表拉起家常。总书记希望乡亲们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因地制宜创新开发经营模式,让绿色家底带来更多民生红利。”潘春林如今又多了一个身份——余村乡宿联盟主席,“我们整合40多家农家乐和民宿,统一管理标准、品牌化运营,带动周边村镇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坚定践行这一重要理念,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田园风光变成摇钱树、秀美乡村化身聚宝盆。

  天鹅振翅,栩栩如生,镜头拉近,竟由上千片鱼鳞裁剪拼接而成——下午3点,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村民王海珠准时上线,开始直播鱼皮画制作,“赫哲族老手艺发扬光大,助力蹚出致富新路子。”

  “我们赫哲人世代以渔猎为生。”王海珠说,“10多年前,由于过度捕捞和江水污染,‘船儿满江’再难换来‘鱼儿满舱’。”

  八岔岛上,退耕还林还湿;黑龙江畔,收网禁渔……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八岔村嬗变喜人。“随着江水变清、鱼儿增多,大家伙儿也靠乡村旅游和特色种养找到发展新路。”王海珠说话间翻手镂刻出鱼皮花瓣,惟妙惟肖,“没有好生态,哪有如今的好生活?”

  近5年,八岔赫哲族乡累计接待游客6万人次,带动赫哲族群众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从东北平原到岭南大地,从鱼米之乡到塞上江南,各地擦亮农业“绿色”底色,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

  海兰江畔,沃野千顷,数万亩水稻进入蜡熟期,勾勒出一幅丰收在望的斑斓画卷。这里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

  与光东有机大米合作社负责人金君一起踱步田间,他不时抬手介绍,“这是气象仪,那是监视器,前面看着像节能灯的,其实是杀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