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振兴一线探访)(3)
“以前,因为过度捕捞和网箱养鱼污染水体,鱼儿越捕越少、越捕越小。”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韩裕华和其他渔民一道,领取退捕补偿后“洗脚上岸”,开办农家乐,“在政府扶持下,我们把老房子重新装修,一楼餐饮,二楼和三楼改造出5间客房,收入让我惊喜。”
忙中偷闲,韩裕华时常会到江边转转,干净澄澈的江面令他十分舒心,“过去江上有很多渔船,江边密密麻麻都是丝网。现在水变清了,每年4、5月鱼儿产卵的季节,在岸边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鱼群。”
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包括韩裕华夫妇在内,共有11.1万艘渔船、23.1万名渔民退捕上岸,万里长江得以休养生息,长江生物资源状况逐步好转。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主战场——黄河流域,各省区着力抓好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因水施种,农业用水效率提上去、总量省出来。
“看,好多果子都透着红色哩!”初秋时节,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村民高锦仁站在山坡果园里,喜笑颜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拳头大小的苹果挂满枝头,青红相间,煞是好看。
“水管饱,果型好,收成肯定不赖。”今年村里更新了灌溉设施,漫步高锦仁家的10亩苹果园,水管错落排列,可把水送到每棵果树根系附近。
高西沟村现有果园1000余亩,是村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今年以来,村里实施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采用“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土工膜窖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的集雨补灌技术,实施节水灌溉1207亩。
严格保护水资源,加快修复水生态,大力治理水污染……这些年,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栈道弯弯,通向荷塘中间古朴的凉亭;莲叶铺满水面,随风轻舞,露出水中嬉戏的鱼儿……荷香、水净、天蓝,是如今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榆树街道曾家村的真实写照。
“这座荷塘其实是村里的污水处理站。”荷塘对面,一家民宿生意兴隆,女主人李玉娥讲起变化:这里本是个臭水坑,夏季蚊虫滋生,气味难闻,家里窗户都不敢开;2016年建成了污水处理站,村民改厕,当年她家就开起村里第一家民宿,年收入一下多了5万元。
“以前污水直排坑塘,垃圾随意堆放,路上尘土飞扬,大伙儿牢骚不少。”村党支部书记罗庆玉在一旁搭话,“多亏有了好政策,这几年我们修路改厕、栽树种花,建起污水管网和垃圾转运站,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满满。”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国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基本解决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真抓实干,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截至去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统一收处的自然村比例保持在九成以上。
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37栋危旧房屋维修加固,完成照明、饮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厕、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昔日偏僻山村旧貌换新颜,成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10年来,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各地区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
让村庄美丽宜居、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既要补齐短板,也要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