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加速品牌化
民以食为天,米面油等粮油产品是生活必需品,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市场粮食货源充足,品种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粮食品牌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补齐短板、破解瓶颈,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优质粮食供给,从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需求引领品牌升级
在北京京西一家大型超市粮油专区,吉林大米、五常大米、古船面粉、中裕面粉、河套面粉等知名粮食品牌摆满货架。“以前买米面油不看品牌,现在品牌是购物时最看重的因素之一,品牌粮油价格高点,但质量有保证。”家住北京海淀区的丁金英一边挑选商品一边对记者说。
需求升级推动粮食消费品供给提质。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跃升,消费呈现升级与分层特征,各类新消费群体不断涌现,个性化、多样化的细分市场发展迅速,粮食品牌化消费市场已经形成。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大批久负盛名、驰名中外的粮食品牌,如五常大米、忻州小米、延津小麦等,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加强粮食品牌建设是推进我国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韩一军说。
品牌是质量的代名词。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国家粮食安全大局,聚焦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着力优化粮食供给结构,促进粮油品质提升,打造优质粮食品牌,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明确指出,“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这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思路。从此,我国粮食品牌建设走上了加速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各地根据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出台支持政策,多措并举打造粮食区域公用品牌,我国粮食品牌建设有力推进,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质量可靠、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的粮食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势头良好,粮食品牌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粮食品牌中,大米品牌的发展尤为突出。2021年五常大米等品牌的溢价率超过100%,成为带动我国粮食品牌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品牌代表着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方向。如今,越来越多的知名粮油产品源源不断进入后厨、摆上餐桌。粮油产品结构更加丰富,不仅有“精米白面”,还有糙米、全麦粉、小米、燕麦、薏米等全谷物产品以及杂粮产品;产品包装也从大包装、散装向精美小包装转型,粮食质量更有保障,消费体验更加美好。
增值效应初步显现
品质强则品牌强,品牌强则产业旺。粮食品牌化建设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地通过粮食品牌化打造,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立“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提升粮食全产业链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粮食质量、种粮效益,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三赢”局面。
粮食品牌成为地区名片。通过粮食区域公用品牌打造,能够把粮食主产区的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推动主产区走出“产粮越多财政越穷”的发展困境。吉林省是产粮大省,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多年来粮食人均占有量、商品率均居全国第一位。粮食生产贡献大,但增值转化能力弱,农民还不富裕。2013年以来,吉林省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相继培育出吉林大米、鲜食玉米两大著名粮食品牌,实现从“卖原粮”向“卖产品”“卖好产品”转型。与品牌建设之初相比,吉林省大米企业自有基地面积从130万亩增加到330万亩;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80%;中高端大米销量从9亿斤增加到25亿斤;全省水稻加工业产值从140亿元增加到260亿元。2021年,全省鲜食玉米产值达到32亿元,比2019年品牌建设之初翻了一番,吉林鲜食玉米产业得到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