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突破让获得感“成色更足”(2)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缩短到4小时以内,已经具备在72小时内检测300多种病原体的能力。”常继乐说。
从跟跑到局部赶超 医药创新水平实现跨越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观看了该院自主研发产品展示,察看了分析测试中心、药物筛选中心等,详细了解国家创新药重大专项课题研发情况。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如今,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内,开展研发测试的全国各地科研人员随处可见。据了解,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众创空间,该研究院已累计引进和培育企业350家。
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印发,拉开了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改革序幕。其中,将“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调整为“未在中国境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即“全球新”提高了药品审批标准。两年后,《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印发,对药品医疗器械创新作出专门部署。
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创新、优化创新药的审评审批程序、对临床急需的创新药加快审评……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了医药企业的研发活力,缩短了创新药研发进程,推动了国内创新药市场繁荣。过去几年,医药生物企业乘东风,推动创新药和器械加速上市,量质齐升,逐步实现从“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某些领域实现“赶超”。
国家药监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创新药批准上市数量逐年增加,分别为11个、12个、20个、45个,包括新冠病毒疫苗和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罕见病等领域的临床急需治疗药物。同时,医疗器械创新步伐也在加快,2021年有35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是近年来创新产品获批数量最多的一年。
随着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初步建成,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原创新药开始步入收获期——
“十三五”期间,仅上海就培育了全国1/5以上的一类创新药。2020年,上海浦东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累计有11个一类新药上市;仅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就有17个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获批,数量居全国之首……
维迪西妥单抗是由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抗体偶联(ADC)药物,凭借在治疗HER2表达的晚期胃癌、尿路上皮癌和乳腺癌等多个肿瘤临床试验中取得的全球领先数据,获得了美国FDA和中国国家药监局突破性疗法双重认定,这在中国ADC药物领域尚属首次,意味着我国正式开启尿路上皮癌精准治疗时代。
荣昌生物CEO兼首席科学官房健民告诉记者,创新药成功“出海”,不仅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其经济效益可以反哺药物研发投入,从而进行更多的新药研发。
烟台荣昌生物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实验室内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改革进程中,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也在“加速度”。2017年,中医药法施行。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