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天”圆梦逐九天(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1-01 09:12:06
浏览

“如果把问天实验舱比作‘国际机场’,梦天实验舱就是‘国际货运港口’。”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梦天实验舱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孟瑶介绍,梦天舱配置了独有的载荷转移机构和全自动滑移的方形舱门,载荷可以自动进出舱,不再只依靠航天员“带货”,大大突破了出舱次数、载荷数量与大小的限制。

在“梦天”身上,充满着类似的创意巧思:

在轨“放卫星”——梦天舱配置有微小卫星在轨释放机构,航天员只需在舱内把立方星或微卫星填装到释放机构的“肚子”内,再使用载荷转移机构运送至舱外,到达指定方向后,释放机构就会像弹弓一样,把小卫星“弹”出去。

共享机械臂——“天和”拥有大机械臂,“问天”拥有小机械臂,“梦天”没有“手臂”,却可以通过适配器和总线通信系统,指挥两只机械臂“爬”到梦天舱,辅助开展出舱活动、舱外维护、载荷照料等工作。

太阳翼“二次展开”——梦天舱拥有与问天舱同样的“巨型翅膀”——柔性太阳翼。收拢后只有18厘米厚,展开后却比一个羽毛球内场的面积还大。为保证交会对接的“又稳又准”,设计团队首创太阳翼“二次展开”技术,先部分展开以满足能量需求,对接完成后再全部展开,建立完整的能源系统。

还有太空“自动门”,增强现实眼镜……一个个独创性的大胆设计,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勇气。

中国载人航天比世界起步晚了数十年,追赶的道路上,走的一直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

2011年,国家正式启动空间站论证任务,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空间站工程体系”。

“我们的空间站从方案论证之初就围绕着三个关键词:技术领先、时代特征、中国特色!”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柏合民说,“从起步的时候,我们就坚持必须要靠自主创新来打破技术封锁,实现科技自强。”

“一个点一个点地攻关,一个技术一个技术地攻克。”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梁晓锋说,“现在,我们可以非常有底气地说,中国空间站的核心元器件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

征途永无止境

静谧深邃的太空,梦天实验舱游弋其间。很快,它将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之后进行平面转位。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

与“问天”不同,“梦天”不再配置再生生保系统以及睡眠区、卫生区,而是作为专属“工作舱”,从而有了更充裕的空间和平台,支持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

科学家们兴奋地将它称为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梦工场”。

“它是三舱中支持载荷能力最强的舱段。”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空间应用系统副总师刘国宁说,问天实验舱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目前装载了8个实验柜;而梦天实验舱配置了13个标准载荷机柜工位,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可支持流体物理、材料科学、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试验项目。

同时,梦天舱舱外还配置了37个载荷安装工位,特别是载荷舱上配置了2块可以在轨展开的暴露载荷实验平台和1个固定式暴露平台,从而实现更加彻底的“太空环境”实验。

“我们预期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成果,揭示重要的科学规律,并同步推进应用和技术转移,进一步推动我国空间科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刘国宁的语气中难掩兴奋。

作为人类开展空间探索的最佳平台,建成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终极目标。如今,国家太空实验室即将搭建完成,中国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宇宙空间探索无疑将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飞跃。

那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也是一个无比‘年轻’的未来。”刘慧颖说,今天的航天团队,70后、80后已成中坚,90后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