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湿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1-08 08:30:06
浏览

  11月5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引发热烈反响。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构建了保护制度体系,出台了《湿地保护法》。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一只只天鹅在水面上展翅飞翔;湖南洞庭湖,候鸟鸣唱,江豚欢跃,麋鹿奔跑;深圳福田,大片红树林湿地景色宜人,与城市融为一体……新时代这十年,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目前,我国已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设立了901处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会在“百湖之市”“湿地之城”中国武汉设线上线下主会场,在《湿地公约》秘书处总部瑞士日内瓦设线上线下分会场,将审议通过《2025后全球湿地保护发展战略框架》。保护修复湿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世界瞩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湿地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形容为“地球之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走进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见数百头麋鹿正在天鹅洲长江故道的湿地浅滩中觅食、嬉戏。保护区管护科研科副科长杨涛和同事用望远镜等设备,对麋鹿群进行着观测。

  麋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上世纪90年代初,湖北省政府批准在石首天鹅洲湿地设立麋鹿保护区,并从北京南海子引入64头人工饲养的麋鹿,进行野化训练,恢复野生种群。杨涛说:“近年来,保护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湿,将3000亩意杨林砍伐或移栽,改种本地的旱柳、枫杨等湿地植物,恢复湿地系统,保证麋鹿食源。”

  经过持续努力,保护区及周边的麋鹿种群数量增加到2500多头,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显著恢复。保护区记录到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达56种,近年来先后发现了东方白鹳、黑鹳等珍稀濒危鸟类和兽类,而且其数量不断增加。

  “新时代十年,我国推进生态保护的力度前所未有,保护区的建设、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易红新说。

  湖北是湿地大省。截至2021年底,湖北已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8处、省级重要湿地54处;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66处、省级湿地公园38处、湿地保护区(小区)72处。湖北的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二、三位。

  “千湖之省”湖北湿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是我国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湿地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新时代十年,我国形成科学保护湿地的理念原则和做法经验,并上升为法律制度。

  2021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湿地保护法,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为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实现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湿地保护法立足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修复,确立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

  新时代十年,我国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