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高标准农田这样建成(一线调研)(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12-07 08:14:07
浏览

  听着介绍,老孙反而摇摇头:“我们这里若再想多产粮食,就没那么容易喽!”原来,明集项目区是精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本来就不错,原先亩产就有上千斤,要想在此基础上增产,还得靠科技赋能。

  走进老孙的小麦地,路边台架式电力变压器高耸矗立,1万千伏高压电在这里被转换成380伏,供农业设施使用。

  “我们种粮也有高科技,跟过去比,变化太大了!”老孙指了指农田中心,一个大型金属架横跨其中,打开开关,该设备像圆规一般,以中心为轴旋转,水雾呈圆形均匀喷洒。

  “瞧,‘水龙王’开闸,我就不用管了。”他说,这是去年2月建设高标准农田时安装的第一台指针式喷灌设备。以前用管道浇水,浇灌效率低下,1000亩地得浇好几天,很多地方没法及时浇水,现在有了喷灌设备,一两天就能浇一遍地,还比传统灌溉节水三到五成。根据墒情监测传感系统,老孙可以在手机软件上调节喷灌设备行走速度,调节水量。

  望向田间,每隔五六十米,就能见到一个小型太阳能电池板,竖杆上挂着一只黄檐竖桶,这是太阳能杀虫灯,也是智能虫情监测站。老孙上前将底部的黑色底座拧下来,顿时粉尘在阳光中弥漫开来,凑近了一看,竟是半桶奄奄一息的飞虫。

  不远处的传感器横臂上,两个风速、风向传感器正有节奏地转动,这是一台小型自动气象站。旁边的土壤墒情监测站还可进行24小时、360度实时监测。

  老孙家地里的数据,全部都汇合到了明集镇农民服务中心的LED大屏幕上。在服务中心,LED大屏幕铺满整墙,点击屏幕,地块、虫情、气象、苗情等信息可一键调取。

  从2019年开始,邹平市在部分镇街的高标准农田安装智能虫情监测站、太阳能杀虫灯、智能气象站、作物生长记录仪等“数字农田”监管和服务系统,可以提供更为细致、精准的农情服务。

  “以前巡田得一周,现在点点手机随时看,这个平台真厉害!”老孙说着竖起大拇指,“你看,土壤墒情分析、灌溉预警、科学施肥、作物产量预判、病虫害防治咨询、农机使用这些信息,都能发到手机上。种地还得靠科技,我们轻松不少。”

  距明集镇仅40公里的临池镇,耕地条件却大不相同,地处丘陵,梯田多、耕种层薄、灌溉条件差,相邻两田高差可达四五米,无法进行土地平整。大型农机很难实施作业,深翻一下都可能“越界”,“水龙王”等设施也难有施展空间。

  即便如此,临池镇依然有6000亩耕地划入高标准农田,这样的地块如何建设?

  临池镇副镇长刘明一说,他们将解决灌溉难题列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重点,“作物生长时,水浇条件对产量的影响很大,浮动可以达到五六百斤”。

  走进村民张海军的地里,一口水井上安装了电力装置。他拿着电卡,“嘀”一声,地下深水泵嗡嗡运作,抽取灌溉用水,再通过低压管道输送喷灌设备。

  “水井是生命线。”张海军说,“有了它,我们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地和人一样,也能上保险”

  2021年12月,老孙签下了第一份高标准农田保单

  老孙返回麦田,走到水井旁,打开盖子,准备下井。

  “今天还浇地?”记者问道。

  他连连摆手:“松松水闸,防止底下生锈,影响使用。”今年山东地区雨水多,水井使用次数比以往减少。

  自家买的设备,用得仔细,情理之中。但是政府投入的设施,谁来负责后期管护?

  按照省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运行管护办法,管护机制可以总结为“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