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焦点)
编者按: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全党全社会踔厉奋发、攻坚克难,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最近,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揭晓,共40个集体被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称号、60名个人被授予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称号。本版讲述两个先进集体和两位先进个人的故事,展现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突出事迹和经验做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让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模范为榜样,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镇政府——
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一湖清水
本报记者 王伟健
茂密的生态林中枝叶婆娑、松涛阵阵,波光粼粼的水池里野鸭游弋、绿影浮动……距离江苏溧阳天目湖西岸仅数里之遥的生态农业茶叶基地,成了热门“打卡地”。
茶园不仅风光秀美,还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羊群在茶树间穿梭,鱼虾在稻田里嬉戏,动物粪便、水稻秸秆就地变身为有机肥……“在美丽的天目湖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们每个人都努力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茶叶基地负责人嵇卫星说。
四面群山枕水、湖中岛屿散落的天目湖,是80万溧阳人民的“大水缸”。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沿岸的工业早已退出,但随着湖区周边农林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湖区水质一度存在恶化的风险。
“河湖治理,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源头治理,才能构建起绿色屏障。”天目湖镇水源办副主任芮瑜说。
为了破解“虾塘围湖”难题,2020年以来,天目湖镇对主要入湖河流沿岸的青虾养殖塘实施有序退养。同时,原有虾塘进行改造,水池中种上了芦苇、藻类等水生植物,建起了“生态安全缓冲区”。
“农业污水流经一级级的水池,得到沉淀、消纳、降解和净化,最终排出时达到了地表水Ⅱ类标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缓冲区的设计者之一李恒鹏说。
在整个天目湖镇,已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3.3万多亩,包括湖口、库塘、河流和沼泽湿地等多种类型。2020年至2022年,缓冲区每年拦截净化总氮108吨、总磷4.9吨。
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一湖清水,当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立法保护饮用水源地,设立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农村点源污染控制等8大生态治理工程。如今,天目湖核心区域水质常年保持Ⅱ类,达标率100%,每年为溧阳人民提供近7000万吨优质饮用水。天目湖镇镇政府获得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下一步,溧阳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握好绿色发展‘接力棒’,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让一湖清水更好地造福于民。”溧阳市委书记叶明华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
引导青少年关注和参与降碳减污
本报记者 刘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