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如何“热”下去、“走”出去?——科幻产业发展观察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2-24 09:24:07
浏览

原标题:中国科幻如何“热”下去、“走”出去?——科幻产业发展观察

  近段时间,《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作品在网络上引发持续关注,主打中国题材、展现中国想象和中国文化的科幻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认可,为中国科幻产业发展注入了信心和活力。

  然而,“上月在家割麦子,下月就进组搭‘飞船’”,很多从业人员难以凭借专业工作维持生计,剧组每次拍摄都要花大力气寻找甚至重新培训人才等现象,凸显科幻产业面临诸多待解难题。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科幻想要持续“热”下去、“走”出去,需要提升工业化水平、培养创意人才、健全投融资机制等,通过构建健康的产业生态体系,不断产出高质量作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科幻根植于现实发展

  影视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神似现实中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这种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装置的核聚变力量,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沿科技;世界上已知强度最高的“碳纳米管”也许有一天真的可以用来建造“太空电梯”;2045年,地球车站、空间驿站等都有望成为现实……《流浪地球2》上映后,中核集团等数十家央企向电影主创团队“展示”自己颇具科幻感的研究成果,引发众多网民惊呼:“原以为是科幻片,没想到是纪录片。”

  “天眼”观天、“嫦娥”探月、“夸父”逐日……我国在科学前沿取得的引领性原创成果、在战略领域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科幻创作者驰骋的想象力贡献了不竭动力和源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中国从2012年的34位上升到2022年的11位,成为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正如《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所言,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才是中国科幻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观众经常看到我国航天员出舱、探测器落月等新闻,才会信服科幻电影中呈现的场景。”“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导演郭帆说,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提供了现实依据,经济发展为科幻创作提供了足够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近年来,我国接连发布《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北京提出发展科幻产业,打造科幻产业集聚区。上海、成都等地举办科幻论坛、会展、赛事等活动,助力科幻产业蓬勃发展。《2022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29.6亿元,同比增长50.5%。

  向前奔跑的同时,中国科幻具有鲜明的特点。

  “尽管电影没有刻意去体现中国元素,但处处都体现了中国情感。”《流浪地球2》美术指导郜昂说,中国电影不再局限于讲中国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正在试图讲述世界的故事、人类的故事。

  中国科幻的发展在中国大地播下了科幻与科学的种子。科幻是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引导力量,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科技工作者与文学、艺术、教育、传媒工作者等加强交流,多形式开展科普创作。

  电视剧《三体》总导演杨磊介绍,创作团队在前期花了3个多月时间采访射电天文、天体物理、纳米技术、粒子对撞等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有评论认为,来自科学家的专业意见为科幻影视剧插上了科学的翅膀,让这些作品更加具有现实观照性。这无疑让艺术创作的脚步走得更远更扎实,也让观众从作品中感受更多的科学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