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如何“热”下去、“走”出去?——科幻产业发展观察(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2-24 09:24:07
浏览

  人们对于科幻关注度的提高也促进科幻影视作品创作团队不断成长。一部《流浪地球2》,从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历时1400余天。5310张概念设计,9989张分镜头画稿,道具服装超950000件,102个科幻主场景,置景展开面积超过900000平方米,制作超4000个视效镜头……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制作一部科幻影视作品背后的艰辛。在啃一个个“硬骨头”的历练中,从业人员越来越有经验。电影《流浪地球2》《深海》《熊出没·伴我“熊芯”》、电视剧《三体》等作品的年轻创作团队逐渐成长。

  构建生态促国产科幻加速“破圈”

  受访专家认为,中国科幻产业“热”下去、“走”出去,仍需补上独立创作空间有限、工业化水平不足、创意人才缺位、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等“短板”。

  首先要减少不确定性,增加程序透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文化创作需要空间,要减少不确定性,增加程序透明,使创作者有信心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不因小失大,因噎废食,杯弓蛇影。

  “创作不能被少部分无限放大的舆论所绑架,电影也不能唯商业唯市场所驱动。”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电影应该追求艺术性与商业性最大限度的一致。

  此外,国产电影的工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剧组的工人上个月还在家收割麦子,这个月就进组搭‘飞船’了,之后可能又回去务农。四年前制作《流浪地球》的一些人已经离职,我们需要花很大力气再去寻找甚至培训专业的人。”在郜昂看来,国产科幻片的产量还不足以让从业人员以专业工作来维持生计,让这个行业良性循环起来。

  “让想象力落地,需要符合国情的强大电影工业体系——不光是设备和技术,更是流程和标准。”郭帆说。《流浪地球》拍摄完成后,郭帆工作室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成立了电影工业化实验室,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电影工业的标准化管理和运作流程。“我们追求的目标不再是单一镜头做得多么精美,而是有流程管理地去完成几千个相对水平不错的镜头制作。”郭帆说。

  “有了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很多制作环节就不必重复劳动、反复摸索,电影人就更容易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创作出优秀作品,制作水平和生产效率也会更有保障。”“流浪地球”系列影片制片人龚格尔说。

  创作者和好内容的稀缺也是困扰从业人员的难题之一。科幻文学作品是科幻影视作品的“土壤”。近年来,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等奖项让更多科幻创作新人“崭露头角”。虽然近年来出版的科幻小说数量、网络科幻文学数量均不断增长,但能持续写作并保持高水平作品的科幻作家依然稀缺,科幻影视剧也数量稀少。

  “科幻作品整体偏少,不利于产业繁荣。”《三体》电视剧总制片人白一骢说,希望更多的政策、资金注入科幻领域,让产业板块变大,实现“厚积薄发”。

  《中国科幻发展报告(2015-2020)》显示,截至2021年6月,国内共有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18所高校的近30位老师开设了28门科幻类课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智华认为,要通过各种手段,培育各年龄段的人才梯队,防止“青黄不接”。

  此外,投融资体系有待健全。拍摄科幻影视作品是一件“烧钱”的事。中国科幻影视圈内,“缺衣少粮”的现象并不鲜见。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资金投入大、制作周期长、市场回报偏低等因素导致部分投资者认为投资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