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沉甸甸的科技协同创新成绩单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2-27 10:34:07
浏览

一份沉甸甸的科技协同创新成绩单

小字号

2022年第4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京津冀地区共535家,占全国比重12.3%,创新主体成长壮大;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4成、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4.2%、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新业态持续升温……

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走过的9年道路。

2014年2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决策。9年来,京津冀三地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其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的关键。

三地形成协同创新主体互补效应

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天津中科谱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把自主研发生产的浮标式高光谱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成功推向了市场。“从北京中关村来到滨海—中关村(天津自创区)创新中心发展,中科谱光从一家以科研为导向的企业走向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化道路。”在公司董事长张立福看来,“北京研发—天津成果转化”的模式十分适合企业发展。

“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技术和人才优势,为我们解决了从衬底到外延、到芯片制备、到检测的第三代半导体实验及中试平台的问题。”保定中创燕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永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和落地,解决半导体行业关键技术难题,2022年年初,该公司与北京大学组建了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

9年来,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不断完善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依托三地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实施“京津冀协同创新”专项和“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三地积极推进京津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互联互通;持续推进京津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有力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2021年年底,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正式揭牌。目前,天津中心协同北京中心,与南开大学、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医药集团等高校院所企业在天津共建技术创新平台7个,投资1000万元推动天津华慧芯集团加快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河北省也从国家级层面承接平台建设、联合技术攻关、推动资源共享等方面入手,有力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确认6家技术研发中心和70余家加盟机构进驻。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在天津滨海新区,徐徐转动的“大风车”正在源源不断地发电。这是3年前北京经开区企业金风科技在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厂区打造的天津市第一个正式运行的分散式风电项目,不仅助力老厂区绿色转型,富余的清洁电能还可惠及天津市民。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北京的创新力量向天津、河北延伸产业链、创新链。

“作为北京高端制造业主战场,北京经开区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有序推进产业合作项目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携手打造产业生态,努力当好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桥头堡。”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研发成果逐渐转化,助力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持续发力,为深化产业协同注入创新动能。

“我们积极融入天津‘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的产业格局中,加速创新技术落地,将清华科研成果与天津产业链相结合。今年还计划通过孵化、投资、招商等形式再引进10余家北京重点企业。”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瀚晟透露。目前,清华电子院共挖掘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类成果转化项目近120个,在津孵化技术转移企业82家,创建6个技术平台和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