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负追梦人|梦圆“天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综述(一)(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3-03 16:42:07
浏览

据统计,三十年里,工程全线共取得4000多项发明专利,推动航天产业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尤为宝贵的是,培养了一支作风过硬、专业扎实、善于攻关、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我国航天科研试验能力整体跃升,并为后续其他重大航天工程建设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时至今日,这份红利依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光耀史册的举国会战。

钱学森曾经说过,“航天是系统工程,不能靠我一个人,要靠一大堆人。”在所有航天工程中,载人航天是系统最复杂的。

立项之初,工程有7大系统,到空间站阶段增加至14大系统及上百个分系统,参与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仅以航天员搜救为例,除工程相关参研参试单位外,还涉及外交、交通等多个部门,各个战区和陆海空军,以及地方政府、医疗单位等,上万人参与其中。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像的。”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深有感触。

大协作并不意味“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更为合理、更加科学配置;“一盘棋”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问题共同商讨、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载人航天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一场“大兵团作战”。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至今对载人飞船研制历程记忆犹新。飞船由13个分系统、涉及300多家协作单位,船上装有300多根电缆、600多台设备、8万多个接点、10万多个元器件、50多万条软件程序,每一个焊点、每一根导线、每一行语言都不能错。神舟一号研制过程中,仅一个火工锁就进行了100多次可靠性试验,飞船第一次联试用了200多天时间。因此,被大家誉为“万人会战造神舟”。

2021年初乍暖还寒,决战空间站建造的冲锋号吹响,从大漠戈壁到天涯海岛,从生产车间到测控点号,打响了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节奏最快、参与单位最多的科技大会战,决心在2年内完成11次飞行任务、建成中国空间站。

为此,专门成立任务总指挥部,统筹指挥各次发射、返回任务;按照“扁平高效”原则压减层级、理顺关系,任务期间成立联合工作组,进一步加强归口管理,确保协同动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方案预案,密切联动防控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舆论风险;特别针对空间站舱段研制攻关时间紧、任务重、标准要求高等特点,组织两支队伍同步研制两个实验舱,极大促进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加快研制进度,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确保空间站建造任务顺利推进、“后墙”不倒。

“西安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能电池、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推进剂、四川的元器件……只要总指挥部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各自的工厂里,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有专家如此形容举国体制的巨大优越性。

大国重器横空出世的背后,还有无数幕后的辛勤付出。每逢重大任务,数以万计的公安干警、警卫人员和通信、电力、气象、交通、医疗等行业员工坚守各自岗位,共同筑起坚固的安全保障;一波又一波新闻记者奔走一线,用生花妙笔为载人航天事业鼓与呼;成千上万科研人员的家人,默默扛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为他们撑起坚强后盾……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如此坚如磐石的群众基础,是中国载人航天屡创奇迹的坚强靠山和力量之源。

——薪火相传的接力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