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牢科技“地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3-10 10:11:07
浏览

原标题:如何打牢科技“地基”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从中看到一个明确的信号:这是我们党把握科技创新规律的新认识,也凸显出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对基础研究这个源头活水“总开关”的更大需求。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看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成果,但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当下如何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多位受访者呼吁健全和落实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创新体制机制,真正释放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其中,自主权、组织方式、评价机制等是很受关注的关键词。

  在选题、选人方面赋予一线单位更多自主权

  如今看病能拍X光片,得益于德国科学家伦琴120多年前发现的X射线;6G研发应用的部分编码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问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至关重要。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说:“基础研究首先是能提出问题,提出真问题。”

  王贻芳认为,什么样的项目重要和紧迫,如何实现国际领先,哪里会被“卡脖子”,如何培育重大成果等,科研单位自己最清楚。

  今年,王贻芳带来了一些关于改革基础研究管理的具体建议,希望未来能够充分发挥科学家和科研单位在选题、立项、布置和分配任务方面的作用,给予自主权。

  他建议把部分经费的选题、立项决定权交给科学家、科研单位或领域内的科学家共同体。选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央直属科研单位,依照其过去获得的竞争经费,按比例(如10%)给予稳定支持经费。提出试点项目的选取应当“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由试点单位的学术委员会和外部的专家顾问委员会给出评估意见,最后由单位领导决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本次带来的提案中也谈到“自主权”。作为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他着眼于从人才“源头”加强基础研究,建议对于具有丰富拔尖人才培养成效的高校,给予“更多选拔培养的自主权利”。让高校科研院所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中,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多主动性和积极性。

  评价基础研究“不能用发了多少文章来衡量”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评价机制是人的指挥棒。因此评价问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聘期考核、人才称号问题很受关注。

  作为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的首席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张新民正在领衔攻关原初引力波探测这一难题,其所在团队在青藏高原海拔5250米的地方建立了观测站。

  “在世界屋脊聆听宇宙初啼”,高原反应难以避免。一次,几个年轻人从北京过去高反很严重,一位女科研人员当晚就住了院。第二天,张新民以为她会打道回府,结果她留在观测站里继续工作。

  这项可能会横跨数十年的基础研究项目,需要不少这样的年轻人。但张新民看到,有些年轻同事可能因短期内很难有重要论文产出,而失去获评青年人才称号等机会。他说:“年轻人心理不平衡了,就不稳了。”

  “基础研究是做研究的基础,所有研究要首先从基础做起,才能有高层建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委员会主任童金南说,科学的楼房有两部分,一部分在地下,看不见;一部分在地面,可以看得见,“现在很多评价体制还是以看得见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