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产业走向深蓝——辽宁发展港口经济一线见闻
4月18日,辽港集团营口港。
岸桥8号龙门吊的最高平台离地60多米,“呜呜”的大风吹得人站不稳。俯瞰脚下的码头,车来车往,集装箱被抓钩“擒”住,精准拿捏,快速移动,像摆玩具一样整齐摆放进“中外运南海”号货船舱里。
“好的好的,我们三班倒一刻不停,保证货齐即离港。”集装箱码头装卸指导员陈述跟船务代理通话。因为货多船多,必须加快中转,减少货船在港停泊时间,码头与客户想法一致。
在辽宁,经济脉动的“晴雨表”——各大港口暖意融融,繁忙作业的场景随处可见。今年一季度,辽港集团海铁联运量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超13%,为全国最高水平;新开通两条外贸航线,带动外贸集装箱箱量同比增幅超15%,外贸商品车转运量同比增幅近八成。
借助国家各项稳经济政策,辽宁各大港口货物吞吐量正逐步企稳回升,与港口同频共振,临港产业日趋活跃。
立足特色增活力
粮食、钢材、矿产……从东北大地源源不断运往各地。
作为“北粮南运”重要枢纽节点,营口港是直观的“切片”。
“调动资源靠前服务,与南方主要粮食港口形成联动,开通并加密粮食班轮航线,切实保障‘北粮南运’。”营口港粮食公司总经理王树军说,公司一季度完成粮食吞吐量264.8万吨,同比增加67.3万吨,增幅34.1%,实现了开门红。
“我们刚开完市场分析会,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是我们的工作常态。”王树军说,公司从领导班子到货源开发小组积极深入腹地进行走访揽货。据他观察,最近粮食运输渐趋稳定,客户越来越集中于中粮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为提高船舶装卸效率,该公司根据货物仓储情况就近安排泊位,提前规划港内倒运路线;充分调动人力、机械配置等生产资源,全力增派倒运车辆,保持作业的连续性。散船昼夜装卸船能力可达到10万吨。
东北钢铁企业多,钢材集疏运也是辽港集团的大块业务。今年一季度,辽港集团营口港累计完工各类钢材外贸船舶137艘次,各类外贸钢材吞吐量170.4万吨,同比增长57.8%。
在营口港钢材码头,记者注意到两个细节,起重机抓取板材用的是电磁吸盘,抓取卷材用的是“尼龙吊带”。“这些细节创新都是为了不伤钢材。”做过多年钢材货运代理的严志刚对港口服务大加点赞。他说,传统硬抓钩容易给钢材带来“抓痕”,最终“伤”的是客户。港口处处替客户着想,也就“抓住了客户的心”。
效率,是客户关注的焦点。建设智慧港口,辽港集团持续推进港口软硬件升级。大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在去年智慧港口主体项目建设完成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智慧化模块、无人驾驶、岸桥远控的深入应用。今年一季度,自动化堆场累计操作72.28万自然箱,平均单机效率23.93自然箱/小时,同比提升6.67%。
延伸触角挖潜力
建设货畅其流的东北海陆大通道,仅有港口一头热还不行。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冯万斌说,推动形成海陆互济的东北海陆大通道,需要进一步完善全省港口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继续拓展班轮航线,深化水运、公路、铁路合作。力争2025年集装箱班轮航线突破200条,商品车中转量突破90万辆,中欧班列突破1000列。
日前,从黑龙江大庆发出的集装箱班列如期抵达大连港,标志着辽港集团“大庆—大连”海铁联运班列成功开通,为腹地货物走出去开辟了一条货运列车和海运班轮无缝对接的便捷通道。首趟班列满载60个40英尺集装箱的赖氨酸、苏氨酸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卸车后以海运方式发往东南亚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