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攀登“地下珠峰” 去成就不凡青春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5-30 09:56:06
浏览

原标题:去攀登“地下珠峰” 去成就不凡青春

人类对上天、下海、入地、登极一直怀有极高热情,探索未知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今天,深空探测器可以遨游太阳系外层空间,但人类对脚下的地球内部还知之甚少。伴随着科学钻探技术的进步,我国在深地探测领域正不断向着更深处进军,一点点揭开深地世界的神秘面纱。

这是一项何其有意义的事业!

上天难,入地也不易。追溯地质人的初心,那便是“跋山涉水向下求索、躬身探索建设祖国”的坚守与担当、追求与奉献。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要发展,地质学人才紧缺,我国第一所地学高等学府——东北地质学院在吉林省长春市落成。1953年7月1日,东北地质教学主楼在“皇宫政殿”的地基上正式开工,郭沫若先生命名为“地质宫”。

春华秋实,薪火相传,白手起家的东北地质学院,在一批中国地质学名家的倾力付出和至诚奉献中,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峥嵘岁月里,他们奔赴祖国各地,将所学付诸实践。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就是一名探地故事的书写者,曾为深地资源探测作出重要贡献。

从大山里历尽磨砺的学子梦,到异国他乡拼搏的成才梦;从坚持信仰的报国梦,到奉献终生的强国梦,黄大年用自己的一生真切地诠释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科考船上悉心探索、专家联谊时热心建言、无人机库里苦心攻坚、海上钻井平台上潜心钻研,黄大年带领团队夙兴夜寐,在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填补了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多项技术空白,为中国打开了“深地时代”的大门。

“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这是一个群体。”如今,黄大年生前工作过的吉大地质宫,灯光依旧亮到深夜,黄大年精神已成为新时代地探青年继续攀登“地下珠峰”的奋斗标识和强大力量。

对于青年地探人而言,俯身地质钻探,以科技服务国家,真的不是说说而已。野外地质的科研工作常伴随着艰苦、乏味,甚至充满诸多未知的风险。为走进地球的“内心”,他们努力地摸索着地球的“脾气”和“禀性”,寻找着地球的“脉搏”和“肌理”;为更进一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成分,他们通常要奔赴并长期待在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丛林野外和雪域高原。

长时间与大地亲密接触,这些地探青年专家和工作者没有西装领带的光鲜,常备的只有草帽雨衣、地质包和满是泥土的胶鞋。在一些极端环境中,他们常常风餐露宿、灰头土脸,“穿身漂亮衣服都是很奢侈的事情”。但他们的青春壮丽如地平线上的彩虹,朴素,浪漫,充满激情。

远离都市生活,没有灯红酒绿,甚至没有朝九晚五的日常生活,一年中超过一半的时间在野外。但他们用知识和智慧倾听着广阔大地的回响,用汗水和奉献探索着地球深部空间的奥秘。情之所至,甘之如饴。

地球深部还隐藏着多少秘密等待探索?这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也关乎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为了解决国家的资源保障问题,更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资源调查走向深部成为必然。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深度还远远不够,助推国家地质钻探事业取得更大进步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地质学家和地探青年工作者接续攀登。

我们真诚地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行动起来,把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国家的地探事业,勇于与地下空间对话,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为广袤的土地带去青春的风景线和无尽的生命力。

(作者:郝玲玲,80后青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吉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期选题支持:任 爽 齐 芳 杨 舒)


(责编:罗知之、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