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计连着百姓生计(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6-13 09:24:07
浏览

截至2022年底,浙江在册经营主体达943万户。其中,仅2022年浙江净新增经营主体74.9万户,比上年增长14.7%。在浙江,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7%的生产总值、71.7%的税收、82.6%的出口、87.5%的就业和92.5%的企业数量。

【故事三:“数字羊倌”新营生】

夏日清晨,湖州市长兴县吕山乡湖羊智慧循环产业园里,年过五旬的“数字羊倌”陆国飞坐在湖羊智慧化管理平台前,查看羊舍动态。

“每栋羊舍里都安装了环境采集传感器,一旦参数超标,风扇、卷帘、喷雾除臭系统就会自动启动,让环境更适宜。”陆国飞说。

这些年,吕山乡依托特色湖羊养殖产业,建起共享牧场“共富工坊”,让农户参与湖羊养殖管理、学习养殖技术,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共同创收。

陆国飞年轻时从事跑船生意,多年前一次事故,导致他腿部残疾。行动不便,又没有什么专业技能,陆国飞只得赋闲在家。两年前,乡里安排他到“共富工坊”工作,他还满心疑惑。

“过去养羊是个体力活,我曾担心自己无法胜任;但现在发现,养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这让我也有信心了。”陆国飞说,培训了半个月,他已经完全可以胜任这项工作。

如今“共富工坊”325亩的养殖区,羊的存栏量达到4.5万头,每年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像陆国飞这样的当地44户低收入农户,人均年增收1.6万元以上。

收入,是评判老百姓富裕水平的最直观依据。“共富工坊”,是浙江助力低收入群体增收的创新载体。2022年下半年,浙江多部门印发指导意见,探索推进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提出3年打造1万家“共富工坊”,实现山区26县乡镇全覆盖、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全覆盖。目前,浙江已建成“共富工坊”7000多家,累计吸纳群众就业34万多人,其中低收入农户3.7万人,人均月增收约2600元。

着力推进“扩中”“提低”,持续缩小收入差距,是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6万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0,是全国倍差最小的省区。

【故事四:富了“口袋”富“脑袋”】

一天劳作结束,天色渐暗。嘉兴市嘉善县天凝镇洪溪村的街巷,响起这样的对话——“走,打篮球去!”“晚上一起跳舞!”一场场文体活动,让这个村人心更齐了。

为了更好地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乡村社会凝聚力,洪溪村老支书陈俐勤最先想到“拉起队伍搞活动”这一招。她召集村里一群平均年龄50岁左右的“妈妈群体”组建了一支舞蹈队,白天干农活、晚上排舞蹈,她们的演出频频在村里以及更广阔舞台“亮相”,成为村里打造群众精彩文化生活的一张“金名片”。

在舞蹈队的带动下,两年来,洪溪村先后组建20多支文体队伍。“越剧演出、歌舞小品,几乎每个礼拜都会在文化礼堂上演,我们都爱看。”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村民顾禹玉赞不绝口。

洪溪村还推出农民艺术普及课堂,通过开设排舞班、越剧班等课程,用专业的艺术培训把文化的“种子”播撒进村民们心中。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两年来,浙江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浙江累计建成5万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和农村文化礼堂,创新打造了城市书房、社区文化家园等基层文化矩阵。丰富的精神文化供给,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标配”。

【故事五:一顶帐篷撑起“生态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