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对话”撒哈拉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6-17 09:00:07
浏览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片防护林,新成熟的桑葚挂满枝头。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齐纳布·博拉从桑树上摘下一颗果子放进嘴里,甘甜溢满舌间,心里却是滋味万千。

博拉在荒漠化生态危机带来的饥荒中长大,将荒漠化视作一生之敌。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前夕,博拉与来自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国家的专家们,正在中国新疆参加中非治沙培训班,考察中国防沙治沙和防治荒漠化技术。

从库尔勒到和田,从会议室内到沙地田间,这场相隔万里、连接世界两大沙漠的“对话”,为世界带来更多绿色希望。

跨越万里的相会

12号水井房孤立在只有车辆来往的沙漠公路旁。不远处整齐排列着光伏板,如同一座深蓝小岛,在沙海里吸收着烈日的能量。

大巴车满载中非治沙培训班学员,沿着塔里木沙漠公路行驶到12号水井房。这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公路沿线,一共有109座这样的站点,为防护林抽水滴灌、工人生活起居供电。

学员们走下车,连日来长途旅行的疲惫似乎一扫而光。博拉与埃塞俄比亚灌溉与低地部国务部长恩德里亚斯·格塔一起,围着光伏板转了好几圈,用手拂去光伏板上的浮尘,俯身观察地上铺设的滴灌带,仔细研读光伏发电滴灌设施介绍材料。

格塔说,光伏发电滴灌设施安装方便,又没有碳排放,可以灵活调节土地含水量,如果再与水利系统结合,就可以涵养雨季的降水用于旱季灌溉,“这正是我们国家急需的解决方案”。

尼日利亚学员阿卜杜勒哈米德·巴拉每天穿着本土服装“卡夫坦”长袍,坐车时都要仔细捋平每一道褶皱。但到了沙漠他便顾不上这些,赶上动手实操环节总是抢在前面。

这位卡诺州环境部生态和林业主管按照中国专家的讲授和示范,把条状的可降解乳酸纤维沙袋灌满沙子,摆成方格形状,又拿起沉甸甸的铁锤,把小桩子敲进沙地里,围上高密度固沙网。

“为什么固沙方格的规格是一米乘一米?”“这种绿色固沙网是塑料的吗?可降解吗?”……操作完后,还没顾得上拍掉身上的沙尘,巴拉就围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生地所)高级工程师王永东不断询问。

十多年前,巴拉还是一名教师,在甘肃学会了就地取材的机械防沙方法。“回去以后我牵头一项科研,向近70名学生传授了这些方法,他们又把技术带到尼日利亚的不同地区。”巴拉说。

这次考察,他发现了原有技术的“升级版”和“集成款”。他说:“科学的治沙方法很重要,我很珍惜这次拓展眼界的机会,一定要动手学会才有信心回去教别人。”

这是新疆生地所第二次开办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技术培训班,6月8日开幕,为期13天。作为此次培训班的一部分,第三届塔克拉玛干沙漠论坛10日至12日在库尔勒举行。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科学技术项目官员贾晓霞在论坛上说,《公约》支持受到干旱和荒漠化影响的各方加强基于科学的决策,“我们需要共同努力,促进科学认知,分享知识和技术,提高行动能力”。

循道而行,方能致远。尊重科学规律、坚持科学治沙,是中非专家们的共识。

毛里塔尼亚学员奥马尔·迪亚洛对此感触良多。他说,为制定最科学的方案,中国专家飞赴毛里塔尼亚不下10次,最终决定针对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流沙快速固定、节水灌溉试验示范区。

新疆生地所研究员雷加强说,中非合作治沙的方案都是在多次实地考察、反复研究之后才拿出手。“在尼日利亚,我们的重点是防控土壤风蚀,在埃塞俄比亚则是修复退化草地。”中方也从合作中获益,“与非洲国家的合作,对中方科研人员更好地探索荒漠化的动因、驱动机制很有助益”。

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非持续开展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方案不断推进这一事业。

因沙结缘的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