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对话”撒哈拉(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6-17 09:00:07
浏览

在塔里木沙漠公路考察时,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负责人奥马尔·丹拉迪·达希鲁得知梭梭树有耐旱、耐盐碱地等特点。他找到中国专家徐新文,边说边比划,想知道梭梭树能否通过扦插而不是播种培育。

“我们都是在培育基地用种子种出幼苗,再移栽到沙地里,扦插不行。”徐新文说,“尼日利亚只有雨季和旱季,梭梭树得在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怕是在那边不好活啊!”

达希鲁追问道:“不试试怎么知道?”

“好呀,那咱们就在尼日利亚的合作示范区试试。”徐新文与达希鲁相视一笑。

两人相识于12年前,那是徐新文第一次到尼日利亚考察,碰巧赶上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他与达希鲁等人试种下一棵尼日利亚本土小乔木幼苗纪念这一天。

达希鲁不知道徐新文因为长期扎根荒漠,研究治沙技术,荣获过“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但他钦佩徐新文的专业素养。“要成为这样的人,一定身怀过人的本领。”达希鲁说。

徐新文家中的沙发上一直放着一块皮革拼接的坐垫,上面还绣着他的名字。那是2018年去尼日利亚时,达希鲁特意准备的礼物。

“达希鲁是个活跃、有能量的人,重视中国专家,安排事情周密。”说起这位好友,徐新文满是赞许。在达希鲁的影响下,很多尼日利亚学生来到新疆生地所留学深造。

新疆生地所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专家在尼日利亚北部的卡诺州着手修建技术示范区,兼具防护林优化与经济功能,目前已经从尼日利亚10多个本土树种中选出4种试种,并向当地社区推广。

新华社记者日前实地探访发现,要建成这样的园区实属不易。园区地处偏远,位于卡诺州瓜尔迈村附近,是一片占地约4公顷、用铁丝网围起来的沙地。从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坐40分钟飞机到卡诺市区后,在颠簸的土路开车约一个半小时才能抵达。

瓜尔迈村目前有50多户人家,村中道路和一个小广场都被黄沙掩盖,沙子最厚的地方能没过脚背。项目志愿者巴拉·穆罕默德祖祖辈辈就住在那里。

“我们真的非常感谢这个合作项目。”他说,风沙有时候会摧毁庄稼地,甚至毁坏房屋,一些人因此搬出村庄前往城市讨生活,“但是我们一家眷恋故土,如今这个项目让我们看到希望”。

“这些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迫不得已向沙漠要生存、要空间。”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山东农村的徐新文说,“我知道那种苦,很想把在中国实践出的经验分享给他们。”

真实亲诚,患难与共。防治荒漠化让中非人民心心相连,对美丽家园的共同期待穿过沙漠、跨越山海,在中非合作中激荡更多的心灵共鸣。

共护家园的相守

博拉小时候有个甜蜜的发现:不同土地上五颜六色的花儿能赋予蜂蜜不同的色彩和风味。

他长大后对生态修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中国读了防治荒漠化方向的博士学位,如今任职于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灌溉与畜牧发展局。他说,之所以选择这项事业,就是为了在周期性干旱频发的埃塞俄比亚守护更多土地,让土地长出它该有的花草和庄稼,让人们不再受饥荒折磨,品尝到不同食物的滋味。

非洲萨赫勒地区受撒哈拉沙漠南侵困扰已久。2007年,11个撒哈拉以南国家在非洲联盟主导下成立泛非“绿色长城”组织,当时计划建设一条宽约15公里、长约7000公里,横跨非洲、阻挡世界第一大沙漠侵蚀的防护带。

泛非“绿色长城”组织秘书处高级主管马塞兰·萨努说,之所以联合发起“绿色长城”计划,就是要通过跨国合作共同防治荒漠化。

“这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一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张林秀如此评价非洲国家发起的这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