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数据研究院发布《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蓝皮书(202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7-03 17:26:06
浏览

“发展和安全并重,推动未成年人数据保护安全高质量发展。”近日,人民数据研究院发布《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蓝皮书(2023)》。该报告以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为切口,梳理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相关立法现状、分析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监管环境、调研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技术实践等,全景展现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发展现状,并从完善监管体系、优化技术实践到鼓励行业发展层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未成年人身、心、智健康发展,保障未成年人群体数据权益。

数据显示,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娱乐、社交的重要工具。其中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占比达88.9%;上网听音乐和玩游戏是未成年人的主要网络休闲娱乐活动,占比分别为63.0%和62.3%;上网聊天作为未成年人主要的网上沟通社交活动,占比为53.4%。结合未成年人上述网络参与行为以及数据收集、存储、调用、转移等流程,报告将未成年人数据的重点应用场景分为即时通信、游戏、视频直播、在线教育、物联网终端等五大场景。作为新时代的网络原住民,其网络参与愈发频繁,相关数据保护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

报告聚焦未成年人数据保护面临的三大突出问题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一是部分网络运营者超期存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加剧了信息被泄露的风险。根据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话题中敏感信息占比25.6%,同比增长201.7%。进一步分析相关热词发现,“存储”“网络运营者”“被罚”等词成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相关高频词、强链接词。二是从营销电话骚扰、垃圾短信到电信诈骗,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逐渐成为非法侵害的前置风险。并且随着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时间低龄化,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泄露的风险不断增加。调研数据发现,66.4%的家长收到过与孩子有关的兴趣班/辅导机构等推销广告电话、垃圾信息骚扰;32.6%的家长表示自己或孩子曾收到冒充客服、行政机关的诈骗电话、诈骗邮件等;此外,个人社交账号/网络账号被盗的情况占比超两成。三是许多监护人认为平台的隐私协议普遍冗长繁杂不易理解,而且缺乏选择的余地,导致监护人同意机制往往流于形式化。调研数据显示,上网过程中会主动查看或者教育孩子主动查看应用程序和服务条款中的隐私政策的家长不足六成(占比为50.3%)。

人民数据研究院发布《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蓝皮书(2023)》

2022年1—12月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相关热词图

数据来源: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人民数据研究院整理

未成年人隐私数据安全。未成年人作为互联网数据的重要生产者之一,随着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不断收集、分析和利用这些数据,引发未成年人数字身份失控、隐私数据被滥用等风险亦在增加。其中,调研数据显示,近半数未成年人在使用智能设备时曾被动下载安装垃圾软件或恶意软件,曾出现互联网推送内容与近期聊天、购物、观看等内容相关的情况。

人民数据研究院发布《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蓝皮书(2023)》

未成年人使用各类智能设备上网时遇到隐私数据泄露的情况

数据来源:人民数据研究院 未成年人数据保护调研,N=622

面对未成年人隐私数据安全问题,企业、家庭等为未成年人在数字时代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实践方式主要为:落实合规要求,设置未成年人隐私数据保护相关政策;建立企业内部自治性规定;双端授权,平衡家长的监护权与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等。其中,人民数据研究院整理截至2023年5月17日,华为、应用宝、App Store应用榜单TOP10的应用隐私政策发现,93.3%的App在隐私政策中设置了单独的儿童/青少年隐私保护政策。

人民数据研究院发布《我国未成年人数据保护蓝皮书(2023)》

各应用榜单 TOP10 应用是否设置了单独的儿童隐私保护政策情况汇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人民数据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