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农民建大棚 给蔬菜当医生(讲述·一辈子一件事)(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7-09 01:46:01
浏览

  关慧明遇到的难题,很多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解决不了的。上世纪90年代初,关慧明发现了一些从未见过的黄色小苍蝇,潜伏在作物叶肉里,极难防治。查询资料后了解到,这是一种新入侵物种——斑潜蝇,但当时国内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

  关慧明到北京等地自费购买了书籍资料和实验材料,在只有25平方米的家里建起了小实验室,桌子、地板、窗台上摆满了各类实验用品。“白天在地里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晚上回家研究解决办法,第二天再去田间验证。”关慧明说。

  1997年,关慧明研制出一款二氧化碳发生器,能促进温室内的蔬菜进行光合作用。随后,他将专利奖励的75万元全部再次投入科研。最终,他研制出针对斑潜蝇的生态制剂与杀虫方法,并获得了专利认证。

  2000年,集宁区城郊近千个温室大棚里的黄瓜秧突然打蔫泛黄,关慧明听说后,立刻去现场查看,最终确定是斑潜蝇虫害暴发。

  “关老师组织科技人员连夜加工了800多份生态制剂,第二天免费发给大家。一周时间,黄瓜秧恢复了生机,关老师救了全村的秧苗!”常建新说。

  2003年,关慧明被评选为全国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开始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每年,关慧明团队组织抢救的因遭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而减产的土地达10余万亩。

  “前不久,延安安塞种大棚西红柿的农民通过网络向我求助,我通过传过来的视频发现,当地是受到白粉虱和番茄潜叶蛾的影响,就免费给他们邮寄了相应的制剂。”如今,关慧明时常在线上帮农户解决问题。他还组织乌兰察布市50余名科技特派员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创业联合会,每年自有知识产权新技术推广面积达15万亩,覆盖了13个省份。

  从2万亩到50万亩,带动乌兰察布冷凉蔬菜产业发展

  在长期的探索研究中,关慧明发现,乌兰察布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冷凉的条件,十分适合在夏季种植甘蓝、洋葱、胡萝卜、西蓝花等蔬菜。“乌兰察布夏季短暂凉爽,昼夜温差大,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传统农业生产来说可能是劣势,但正好适宜种植喜好冷凉、生长温度在17至25摄氏度的蔬菜。”关慧明说,冷凉地区蔬菜还可以和南方蔬菜错季上市,市场优势明显。

  于是,他率先在乌兰察布引进黄皮洋葱新品种,摸索出一套适宜当地的栽培技术,并从外地引进甘蓝、金瓜等在全市推广。

  2008年,关慧明提出“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建议,得到了业内专家的支持。他还联系了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邀请他到乌兰察布进行冷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2012年,乌兰察布市成立了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

  “新品种培育周期长、难度大、失败率高。以甘蓝国产化为例,方院士团队从筛选到培育花了七八年时间,然后再由我们到农村去种,让农民看效果。”关慧明说。在方智远院士的带领下,团队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在培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虫耐旱的冷凉蔬菜品种上下功夫,加快实现冷凉蔬菜良种国产化的步伐。

  “之前进口冷凉蔬菜种子,一亩地种子平均价格就得七八百元,如今有了我们自己的种子,比如甘蓝的‘中甘628’,一亩地种子只要75元,每亩收入最少3000元。目前我国甘蓝种子国产化率已达80%以上。”关慧明说,下一步,工作站将持续开展胡萝卜、西蓝花的良种培育,争取3—5年实现国产化。

  关慧明和团队还积极制定冷凉蔬菜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比如何时播种、栽苗,何时防虫、防病,用肥多少、怎么用等,免费推广。”关慧明说,云南等地也建立了工作站,只要他有时间,就会到各地去辅导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