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中心团队:在天空丈量锦绣山河(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7-30 11:08:37
浏览

   2018年12月29日,由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生产的航空遥感系统首架新舟60遥感飞机正式交付。但闫占霄清楚,要完成复杂多样的遥感任务,还必须对飞机的航电系统进行改装,而每一点改动,都意味着重新开展耗时漫长的适航验证。

   为此,闫占霄与团队成员分秒必争。通信导航系统能否准确接收地空对话、控制系统能否准确控制温度、信息系统能否准确采集飞机数据……时间紧、任务重,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10月,新舟60遥感飞机试飞首飞中,装载的高分辨率面阵相机、环境大气成分探测系统、机上作业管理系统等载荷遥感作业正常;2021年7月22日,国家大科学装置航空遥感系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行。

   作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飞机,新舟60突破了飞机多外挂物气动布局、机体连续大开口飞机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中大型航空遥感飞机研制空白,整体技术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航空遥感中心飞机维护主管徐柳青的工作,经常需要日夜颠倒,可在她眼中,工作时间再晚、工作任务再重,也容不得丝毫差错,“标准必须做到100%,才能确保下一次飞行任务的安全,差一点儿都不行”。

   这个火热的夏天,暴晒的停机坪地面温度可以达到五六十摄氏度,徐柳青与团队成员不得不穿着长衣长裤来工作,有时一忙就是一整天,甚至喝的矿泉水都是“滚烫”的。而在这份不容一丝马虎的工作中,液压系统是否泄漏、机身螺丝是否老化……每一处细微的“病灶”,都逃不出徐柳青的火眼金睛。

   “能用自己的双手为大家保驾护航,我很满足。”徐柳青说。

   近年来,国家大科学装置航空遥感系统已在科学研究、国土测绘、农业农村、应急减灾和生态保护等行业和领域广泛应用。相应地,团队成员也肩负着越来越多的科研任务。“一年365天,有近200天要飞在天上,每次飞行时间都要持续五六个小时,但大家都坚持住了并乐在其中。每个人心里都明白,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朱金彪说。

  “让更多年轻人勇挑大梁”

   如今,航空遥感中心团队有80多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据了“半壁江山”。

   在八一冰川欣赏皑皑白雪、在长白山顶俯瞰天池……80后祁增营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飞行经验,每次需要出任务时,他总是早早报名。

   “推出科研成果之外,培养人才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使命。我们为年轻人提供关键科技岗位和施展才华的空间,让更多年轻人勇挑大梁。一方面,安排青年人才独立承担运行任务,提升运行效率和解决运行问题能力;另一方面,鼓励青年人才独立申报和负责科研项目或子课题任务,锻炼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潘洁说。

   依托空天院设立的“未来之星人才计划”,航空遥感中心重点加强对35周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和培养,并设立各类人才的专项补贴,促进相关措施有效衔接。“我们每年以定量、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绩效工资与工作性质、强度、科研任务和成果产出及其贡献紧密挂钩,优惠政策向优秀青年人才倾斜。”朱金彪说。

   近年来,航空遥感中心提拔了一批青年骨干,很多关键岗位几乎都是85后。“作为一名中国航空遥感人,不只是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更要引领相关人才队伍的发展。平台搭好了,他们的责任心、创新意识等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始终致力于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我相信未来的舞台,一定是属于他们的。”潘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