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涉农金融“毛细血管”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3-09-25 11:21:02
浏览

原标题:疏通涉农金融“毛细血管”

  农商银行作为涉农金融“毛细血管”的前沿阵地,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活水之源,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筹建河南农商联合银行、辽宁农商银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的批复,引发行业对农商银行的关注。今年以来,农商银行服务“三农”有何亮点?还应在哪些领域重点深耕?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人士。

  支农支小润普惠

  农商银行姓农姓土,安身立命之本就是支撑乡村田野发展。近年来,农商银行锚定支农支小主业,加大普惠型涉农信贷投放,取得显著成效。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农金30人论坛青海会议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一级巡视员赵庆晗表示,农信社和农商行作为农村普惠金融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深耕当地的优势,专注贷款主业、专注服务当地。

  支农支小是农信的使命和定位,一直以来,“走村串户”“挎包入户”是农信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农信机构加快推进涉农金融普惠转型,大力推广“户户通”工程,走出一条独具农信特色的勤劳金融发展之路。

  广东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张帆表示,广东农信以广东省各个行政村为对象,铺设农村金融服务的“毛细血管”,引导农商行人员、资源、产品和服务下沉到每个村镇,通达到“千家万户”。截至今年6月末,向1.58万个行政村(居)派驻金融特派员2.55万名,开展“整村授信”行政村1.29万个,授信金额2819亿元。

  在坚守支农支小的同时,农商银行也把普惠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青海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兴源表示,农信机构职责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在规模上坚持做小不做大,抑制规模冲动,把支持的重点放在中小微企业和普惠群体上。此外,在支持普惠金融的道路上须防止脱农化,要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升级、生态产业链上下游,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

  今年6月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立足本土、专注支农支小,强化“三农”领域信贷资源配置。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农商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农支小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农商行业务更加下沉,在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金融需求方面具有更加丰富的展业经验。其次,农商行在农村地区分支机构覆盖较广,具备良好的客户网络和品牌影响力,能够在更大范围服务当地居民和企业。最后,农商行在贷款产品和资金价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民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

  机制创新加大金融供给

  《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省联社转换职能。目前,深化农信社改革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其目的就是要重塑农商管理机制,夯实农商银行服务“三农”基础。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筹建三家农商行的有关批复,意味着农商银行的改革在加快。

  业内人士表示,在金融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监管部门鼓励机构兼并重组和区域整合实现“抱团取暖”,成为农商银行夯实资本、实现规模效应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地推进省联社改革,有助于农商银行坚持为农服务方向,加大“三农”金融供给。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全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行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深化省联社改革成为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相关机构按照因地制宜、“一省一策”、分类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改革模式。这意味着省联社选择何种模式推进改革,以及在改革中,不同地方改革的重点和次序应有所不同。